5月21日,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指导,嘉定区教育局主办的2025年第六届嘉定区青少年科创教育研讨会暨嘉定区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举行。
活动以“AI智驱教育融合——青少年人工智能校内外协同共育”为主题,现场汇聚了长三角联盟校、全区中小学校长、师生代表、科技教育工作者和企业代表近500人,共同探讨新时代科创教育发展路径。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嘉定区教育局局长管文洁、副局长王冰清,嘉定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林冬敏出席活动。
管文洁指出,AI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敏锐洞察教育变革契机,更需打造跨越边界的协同育人新范式。嘉定以科创集散地为枢纽,链接区域内外优质科创教育资源,以创新素养培育为抓手,构建“四优化”创新人才培育范式:优化科创集散地培育功能,优化线上线下融合培养机制,优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育方式,优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人工智能时代,要直面社会转型挑战,以研究方式攻克新问题新困惑,深化校内外协同创新,保持AI赋能教育变革的初心,让协同突破成长边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创新思维培养。正如一名嘉定一中学生所言:“未来的边界,由今天的想象定义。”
研讨会上,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党总支书记沙夕岗、嘉定区第一中学校长李元、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校长陈勇,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前沿实验室主任蔡艳,分别作了微报告。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校内外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空间探索以及科研机构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构建AI教育资源共享“生态圈”提供了多元思路。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师生现场展示的微课《十八世纪的斜杠青年-AI智能体设计》,以十八世纪人物为灵感,融合历史与科技,设计跨学科AI智能体项目,将史料分析转化为技术实践,在沉浸式探索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情景剧《白鸽AI小分队-胡图图的地铁奇遇》则以《AI小剧场》短视频栏目中“集教授”与“小科”的AI探险为背景,通过趣味剧情展现AI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安全监测与客流预测应用,传递“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活动现场,为“小小CXO”系列活动之首届AI讲解领航员选拔赛十佳选手授证,为区科学教育示范校、区科学教育实验校、区科学教育实验园授牌,并举行了嘉定区科学教育中心组聘任仪式,进一步夯实科创教育人才基础。同时,嘉定区青少年科技节正式启动,通过搭建多元展示平台,激发青少年创新潜能。
分会场课程研讨同步进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与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创集散地)分别带来公开课《我的校园气象站》和《超时空救援——拯救沃拉星》。课程聚焦生活化场景与沉浸式任务设计,展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多元路径与实践探索。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宝敏,徐汇区教育学院中学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信息中心主任袁文铮,以及奉贤区小学信息科技及人工智能教研员张华,在专家点评中对课程的前瞻性与实践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
场外,区青少年科技节展示互动活动也同步展开,学校代表与受邀企业携多项目精彩亮相,覆盖创意设计、智能制造、科学探究等多个领域。其中,参展科技教育企业展出的“天工”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成果,吸引大量观众驻足体验,充分彰显了嘉定区青少年科创的蓬勃活力与多元合作成果。
嘉定区始终以“科技+教育”双核驱动,深化“擎”综合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全学段覆盖。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区域通过共建联盟、资源共享、协同教研等形式,构建起“课程-实践-评价”一体化育人生态。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区域科创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度探索,为新时代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范式。
未来,嘉定区将持续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资源,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链,助力更多青少年在科技创新中实现梦想,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教育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