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3-6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发生率约4%-6%,这些孩子或迟迟不肯开口,或词汇缺乏,或发音含糊不清。他们被困在语言表达的“困境”中,甚至被贴上 “性格内向”“不开窍”的标签。
小叶(化名)的父母在他3岁时,便发现了他与同龄孩子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别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完整的句子进行交流,小叶却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单词,而且发音也不太准确。当父母叫他的名字时,他的反应也常常很迟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叶的语言问题愈发明显,他很少主动与他人交流,在与小朋友们玩耍时,也总是因为语言沟通不畅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被幼儿园拒收。
心急如焚的父母带着小叶四处求医,最终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为了寻求专业的治疗,小叶爸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厦门湖里儿研中西医结合诊所,在这里,医生为他制定了一套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和家庭指导等。
经过2个疗程的干预治疗,小叶有了显著的进步,原本只能说简单单词的他,现在已经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如 “我想要喝水”“我喜欢这个玩具” 等。发音也越来越清晰,与他人交流时,眼神更加自信,也更愿意主动开口说话,看到小叶的这些变化,小叶父母欣喜不已。如今,小叶顺利地踏入了幼儿园的大门,开启了他新的学习和生活旅程。
语言发育迟缓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词汇量匮乏,往往只能用有限的几个简单词语应付日常交流,难以灵活运用丰富的词汇来准确描述事物、表达情感。
发音含糊不清,许多音节无法准确发出,导致说出的话让人费解,影响沟通效果。
语法混乱,在组织句子时,常常忽略基本的语法规则,词序颠倒、成分残缺等问题频发,使得语句不通顺。
理解和表达能力不同步,可能能理解简单的指令,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回应却困难重重,无法将内心的想法顺畅地转化为言语。
社交互动中语言交流受阻,在与同龄人玩耍时,因语言障碍难以融入群体对话,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而,在面对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时,许多家长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贵人语迟”的侥幸心理: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晚是正常现象,盲目相信 “长大就好”,从而错过语言发育迟缓的最佳干预时机,耽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
误区二:剪舌系带就能改善语言问题:误将舌系带过短当作儿童开口晚、发音不清的主因,实则多数情况下舌系带问题不影响语言发育,仅极个别严重情况才需专业评估是否手术。
误区三:忽视口肌练习的适用条件: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时,不考虑是否存在进食困难、舌运动障碍等症状,盲目进行口肌训练,而忽略语言发展所需的认知、社交等基础能力培养。
误区四:迷信营养药物的治疗效果:试图通过服用营养大脑的药物解决儿童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却不知目前尚无相关药物获批,滥用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问题不容忽视,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在黄金干预期内进行科学干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清晰表达、快乐沟通的能力,健康快乐地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