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白雾从瓷碗里升腾而起,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在滚水中起起落落,恰似母亲温柔的呼唤。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饺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食物,它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母爱与温情。无论是记忆里妈妈亲手包的那一口鲜香,还是奔波生活中偶然遇见的暖心滋味,都藏着关于亲情、母爱的动人故事。
来自重庆的张女士,她记忆的深处永远留存着冬至的温馨画面。那时,母亲的擀面杖总会在案板上准时舞动,将面团擀成薄薄的圆片。父亲剁馅的 "咚咚" 声与白菜的清甜交织在一起,在老房子的厨房里弥漫,构成了最温暖的团圆味。“我总偷偷玩面皮边角料,妈妈就笑我是 ' 小面贼 '。” 三十年过去了,她学着母亲的样子将饺子推入锅里,升腾的雾气中,母亲揉面的背影依然清晰可见,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广州珠江新城的霓虹灯下,陈女士的脚步永远匆匆。职场与家庭之间,她和丈夫像两枚停不下来的陀螺。“平时下班已经很晚了,只能随便对付一口,更别说包饺子了,心里总觉得亏欠孩子。”她曾无奈叹息,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奈何时间总是不够用。
直到她们路过社区一家袁记云饺,女儿趴在透明的橱窗外看着阿姨们填馅、捏合,包出一颗颗饱满圆润饺子。陈女士说:“看得见的食材,看得见的手工现包,比速冻食品和外卖更让人放心。”如今,陈女士接孩子放学时,经常会绕过来买上两斤玉米鲜肉饺子。“这样省去了我剁肉揉面的时间,到家直接下锅几分钟就能吃了。”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她能够静下心来,听女儿讲述校园里的蒲公英、同桌养的小仓鼠,还能和孩子玩玩游戏,母女之间的时光变得更加温馨而珍贵。
清晨六点多的佛山市南海区叠南市场里,58岁的石阿姨已准时出现在菜摊前。作袁记云饺的店长,她挑选蔬菜时格外仔细,每一片菜叶都要反复翻看,根茎也要轻捏检查新鲜度。买完菜回到门店后,公司送来的冷鲜皮和肉都已经到了。她熟练地戴上帽子,系上围裙,开启一天的 “战斗”。洗菜、切菜、拌馅、包饺子,这些步骤早已成为刻进骨子里的肌肉记忆。一天下来,她大概要包2000个饺子。别人觉得她这个年纪该歇歇了,她却丝毫不觉得辛苦,反而充满自豪。
图:石阿姨在市场挑选新鲜蔬菜
对石阿姨而言,饺子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她在困境中托举生活的母爱勇气。两个儿子生病的那段日子里,她的生活被医院、工作和债务填满,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五年前接手这家店时,石阿姨从未想过饺子能改变她的命运。“接手这家袁记云饺店就像读大学,从买菜、拌馅、包饺子,再到店铺运营,样样都得从头学。”石阿姨笑着回忆,眼中闪烁着坚韧的光。
袁记云饺严格的现包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起初让这位50多岁的阿姨倍感压力,但一想到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她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她坚持手工现包每一个饺子云吞,不仅是对品质的追求,更是希望将这份用心传递给每一位顾客。
“现包的不仅是饺子,更是一份承诺。”石阿姨说。透过门店的透明橱窗,顾客能看到她亲手将新鲜的馅料裹进面皮,看着褶皱在掌心绽放。这份看得见的用心,渐渐为她赢得了口碑,也让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如今,她不仅还清了债务,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妈妈很了不起”的种子。
图:石阿姨在袁记云饺叠南市场店手工现包云吞
中国家庭的厨房里,饺子从来不是普通的食物。从北方的消寒符到南国的团圆船,饺子始终包着母亲的掌心温度。饺子的褶里藏着的从不是秘方,是母亲们弯下的腰、攒了一辈子没说出的牵挂,饺子也终究长成了子女记忆里最温暖的形状。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