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片茶叶都连着民生,当代表就得把群众的期盼变成履职清单。” 烈日炎炎,浙江省江山市新塘边镇人大代表、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毛杨炳头戴草帽,穿行在茶垄之间。他手中那份被晒得发烫的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正在780亩茶园里,逐步兑现为现实图景。
一次主题会商催生千亩茶园
在一场新塘边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主题会商上,针对东山村林地闲置、村民增收乏力的问题,毛杨炳代表提出了“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由此催生了东山村千亩生态茶园项目。该项目作为山海协作援建项目,由新塘边镇强村公司统筹实施,分三期推进:一期整合东山村、永丰村600亩低效林地,结合勤俭村出资,建成连片生态茶园;二期扩展种植规模;三期完善基础设施及业态开发。
在镇党委政府和镇人大的协调下,毛杨炳代表多次组织强村公司、永丰村、勤俭村负责人及人大代表在联络站开展专题协商,重点解决了资金筹措、林地整合、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目前,一期340亩茶园已完成建设并转入管护阶段;二期300亩茶园于2024年实现茶苗全覆盖;三期基础设施提升及业态打造计划于2025年12月底前竣工。
“人大代表不仅要提建议,更要盯落地。”为此,毛杨炳牵头成立代表监督小组,对山海协作援建项目开展“嵌入式”监督,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代表联络站接待日期间,针对村民反映的土地流转补偿标准问题,他立即组织代表和村干部走访100余户村民,推动建立“基础租金+五年递增”的动态调整机制,切实保障村民权益。
如今,茶山每亩年产值已突破8000元,村集体年增收达32万元,其中部分收益直接用于反哺村民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级跳里的履职密码
站在新开垦的80亩茶苗基地前,毛杨炳向众人详细阐述了产业升级的“三步棋”战略:
第一步,打造生态茶园核心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深度合作,引进培育红茶金牡丹、浙农117、龙井43号、黄茶金香玉等优质茶种,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品种优良、土壤健康、设施健全、防控有效、数字赋能的“六位一体”生态茶园。同时将代表联络站变身“技术夜校”,组织农户进行技术讲解培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第二步,建设茶叶加工体验区。通过对东山村原生猪养殖场的改造扩建,打造"金叶子"共富综合体。该项目包含三大功能板块:全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实现标准化生产;茶艺培训中心结合中小学研学课程,传承茶文化;直播基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步,规划农旅融合示范区。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在茶园中构建步行游道和骑行道系统,打造沉浸式茶山休闲旅游线路。同步开发茶海星空露营基地、有风茶馆等特色项目,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深度体验茶乡风情。
这一系列举措预计将实现从单一茶叶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据统计,茶产业链已创造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3个村75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茶盏里的民生温度
在刚刚投入使用的茶叶中转站,毛杨炳代表正与客商洽谈茶叶订单。厚厚的工作笔记中,记录着履职轨迹 ——4月,多方协调完成养殖场厂房改造;5月,全力推进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建设;6月,积极对接直播基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每一页都见证着他为乡村振兴奔走的坚实足迹。
望着连绵起伏的茶山,这位代表又有了新谋划:“目前正在调研茶渣有机肥项目和茶叶健康养生项目,计划在下次人代会上提出相关建议。另外,今年还将在千亩生态有机茶园基地新建1栋面积11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包含中转站、粗加工、精加工等3个功能分区,新建厂房投产后可日均加工鲜茶叶5000公斤,年加工能力300吨。”暮色中,加工厂工地灯火通明,与山腰的“乡村振兴”标识牌交相辉映,照亮了“绿叶子”变“金钥匙”的共富之路。(小飞、依依)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