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启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以来,两宋文明正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指出:"宋韵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基因。"近日,在浙江省委党校学习《宋韵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后,便开始了探寻宋韵文化的当代表达。
一、风雅宋:士大夫精神与生活美学
翻开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记载生动展现了宋人精致优雅的生活场景。这种以生活为艺术、以日常为修养的态度,映射出宋代士大夫阶层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美学。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所言,宋代美学以其简约、内敛的特质,奠定了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审美基因,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取向和审美习惯。
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益荣精心修整一件汝窑天青釉盏,冰裂纹“开片”成为自然之力与人工匠心交融的艺术表达。这种将“缺陷”转化为美的理念,跨越千年,依然在当代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古今审美精神的重要桥梁。
更令人感慨的是,宋代士大夫不仅追求诗酒风流,更将日常生活艺术化,体现出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正如浙江大学教授陶然所指出的,从苏轼的《猪肉颂》到黄庭坚的茶诗,宋人的精神包容而自由。这种精神,至今仍滋养着杭州的茶馆、书店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品格。
在今天,重温宋韵,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望,更是对一种生活智慧和精神境界的追寻。面对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我们更应从宋人身上汲取力量,在简素中见丰盈,于平常中见高远,涵养内心的风雅与坚韧,让宋代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二、制度创新:商业文明的早熟样本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高峰期,其制度创新不仅推动了当时经济的繁荣,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早期现代性特征,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同期的世界其他文明。宋代商业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自由化、金融体系化和法律规范化三个方面:打破传统坊市制度束缚,实现坊市合一,商业活动沿街开放、昼夜繁荣,极大激发了城市经济活力,推动了国内贸易与国际交流;金融领域,随着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应运而生,便钱等金融工具也广泛使用,标志着信用经济的萌芽与成熟;在法律保障方面,《宋刑统》与《名公书判清明集》为商事纠纷提供了规范化处理,严惩欺行霸市行为,有效保护了商人权益并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整体来看,宋代通过制度松绑与规范,构建了一个自由、规范、高效的商业生态,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商业文明之一。这种以市场开放促进流通、以金融创新提升效率、以法律规范稳定秩序的综合模式,不仅造就了宋代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对后世中国乃至全球商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们今天思考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三、科技与人文的双峰并峙
《营造法式》,它是一本具有标准化思维的建筑奇书,书中对各种建筑构件的规定精确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这种标准化的工程思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理念如此相似。如果这种技术规范传统能够延续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会不会更早到来?
宋代思想家的理性精神最让我产生共鸣。朱熹的"格物致知"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而是一套完整的认知方法论;沈括的《梦溪笔谈》则展现了惊人的实证精神。这些思想特质让我联想到现代科学精神,也让我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基因。将这些观察串联起来,让人看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宋代:在科技领域,他们追求实用与创新;在制度层面,他们注重公平与流动;在思想维度,他们崇尚理性与实证。这种全方位的进步,构成了一个早熟的现代性文明样本。
对我而言,宋代文明最大的启示在于真正的进步需要科技与人文的并驾齐驱。单有技术创新而缺乏制度保障,或仅有思想突破而无技术支撑,都难以持续。宋代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保持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这种整体性的发展观,或许正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历史智慧。
四、宋韵的当代激活
宋韵文化的当代活化,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创意对话。在杭州街头,身着改良宋制汉服的年轻人用时尚语言重新诠释古典美学,展现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AR技术让《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活"起来,元宇宙中的虚拟汴京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非遗传承人正在做减法,保留点茶、香道的精神内核,简化繁复流程,使其更适应当代生活节奏。这种活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表演,而是提取宋式美学中简约、雅致的生活哲学,与现代设计、科技手段有机融合。我们看到,宋韵正以文创产品、沉浸式展览、国风音乐等多元形式悄然回归,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找到与当代人情感共鸣的连接点,让千年宋韵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方式。
结语:宋代文明以"风雅生活美学、制度创新活力、科技人文并重"的独特气质,构建了一个兼具审美高度、商业智慧和理性精神的早熟文明体系。宋韵文化在当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活美学重构和精神内核传承等方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因此,真正的文明进步需要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并重,技术创新与精神传承共生,这种整体性发展观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第一期中青班一支部学员 李志)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