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家电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快讯 > 正文

湖畔诗心:在生活的涟漪里打捞诗意

湖畔诗心:在生活的涟漪里打捞诗意
2025-04-24 09:24:01 来源:看点时报

在快餐式、碎片化阅读泛滥的今天,诗歌常被误读为一种私密的呓语。人工智能的崛起更是把诗歌拆解成一个个冰冷的数据和词语的模型,而曾思艺教授一直以诗人的温度和情怀守护着语言的光芒,那珍贵的、独属于人类的心灵震颤。

诗集《生活的滋味》以另一种姿态把生活的全景铺陈开来——这里既有钻石湖畔的暮霭晨曦,也有涅瓦河上的霞晖轻梦;既有汉语意象的隽永雅致,也有斯拉夫式的深沉诘问。作为俄苏文学翻译与研究大家,尤其是丘特切夫研究专家,曾思艺教授一直秉持着学者型诗人、翻译家的自持和清醒。当生活的滋味沉淀为词语的结晶时,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就诞生于日常的间隙,是丝丝缕缕的云(《怀念》),是氤氤氲氲的雨(《江南烟雨》),是劲飞交织的雪网(《网络》),是铮铮挺直的残荷(《残荷池》),是人和树猛然相遇的回眸(《一瞬》),是野蜂挣脱桎梏的四处飞舞(《野蜂飞舞》),也是“青蛙撞翻擎天盖”的鲁莽(《荷塘》),蟋蟀一浪浪如潮般的高歌(《如潮的蟋蟀之歌》),是乌鸦不经意洒落的“小小谐谑曲”(《绿色的海洋》),是夜钓者钩起的“一尾尾未知的惊喜”(《夜钓者》),更是通勤路上“花香般忽浓忽淡袭来”的睡意(《巧合》),是“哗啦啦犁开”灰黑宁静的公交(《早行》),是地铁上瞥见的一个读书身影,是无眠之夜对逝去亲人的一汪想念,是膝下小孙儿稚嫩的一阵欢笑,甚至是异国他乡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祭奠。

一、钻石湖畔的自然书写:渲染生活的四季风光

《生活的滋味》收录的大部分诗作写于钻石湖边,是曾老师每日散步的必经之路。他在诗中写道:“我必须天天看湖/不光是活动筋骨/更是灵魂深处那/古老的野性呼唤”(《我和湖》)。作为一位学者型诗人,曾老师以钻石湖为镜,在冬与春的角力、晨与夜的更迭中,淬炼出独属于现代人的精神解药——那是一种近乎古典的湖畔诗人气质,却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生长出倔强的诗意。

钻石湖在曾老师的诗中,早已超越地理坐标,成为精神地理的隐喻。他笔下的钻石湖,不是风景式的点缀,而是一个吞吐四季的呼吸系统,是时间与生命博弈的剧场。它既是季节更迭的见证者,也是诗人与自我对话的密室。他写《完全解冻的钻石湖》,眼看湖面已消融,鱼虾、野鸭早已生龙活虎,但“湖水却半死不活地躺着/一丝丝柔软挠着僵硬/一丝丝灵活搔着麻木”,寒意深潜,湖水只能“僵硬地柔软”、“麻木地灵活”,这种对自然律动的敏感,让人想起华兹华斯笔下“水仙花”的震颤,但曾思艺的湖畔气质更具现代性。

在《冬与春之间的湖》中,“冬在春里冬着/春在冬里春着”的悖论式表达,揭示的不是田园牧歌,而是生命与困境的永恒博弈。他凝望着湖,当“冬更霸气地冬起来”的时候,“湖也只敢迟迟疑疑/且小心翼翼地绽开/一道窄窄的春的希望”。这场冬春较量的书写,实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勘探:寒冰的禁锢与暖意的涌动,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的战场?湖水的“迟迟疑疑”与“小心翼翼”,恰如当代人在现实压力下的踟蹰——既渴望挣脱寒冰的枷锁,又畏惧未知的代价,构成现代人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集体表情。

在湖畔,诗人曾思艺剥去学者的理性外衣,以赤子之心与自然缔约。在《春》中,冬与春的角力被具象为一场“暗战”:冬以“严寒这把巨秤”积敛利润,而春却在一声声鸟鸣中“暗暗骚动”,诗行的错位、符号的削减,好似一声声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促的“呜—哦”,直至把黑夜“擦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淡”。此刻的鸟鸣已不是简单的拟声,而是生命的密语,是冰层下暗涌的春潮,将现代人麻木的感官唤醒。一夜的嘶鸣,迎来白天“薄如纸淡成灰白纯白”的希冀,古诗《春晓》里的“处处闻啼鸟”具象化了。诗人以近乎童稚的重复音节,模拟出季节蜕变的节奏,让读者听见时间本身的呼吸。

这种将自然景观转化为精神图谱的能力,让曾思艺先生的诗歌兼具抒情性与思想性。因而,可以说他的湖畔自然书写融合了俄国象征主义的哲思深度、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以及现代主义的语言实验。那些关于四季之夜的书写,比如《下雪的初春夜》《静谧的暮春夜》《趋向高温的夏夜》《无月无星的夏夜》《神秘的初秋夜》《秋月夜》《暂时回暖的冬月夜》《寒冷的冬夜》《变冷的初春夜》等等,从“浑身颤抖着”的桃树之姿、“绿得逐渐深沉”的树叶之尖,到盛夏“商议遍地清凉”的电光霍霍、“高高低低纷举粉拳”的满塘绿荷,再到“秋得七彩斑斓”,“冬得更深”、更浓,每一处景致都是诗人与季节对话的驿站。曾思艺先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俗常生活的诗意抵抗,也试图为忙碌的现代人重构精神原乡——在钻石湖的涟漪里,重新品尝生活的原味。诗人的钻石湖畔不是怀旧的乌托邦,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如何在快节奏的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定义“生活”的滋味——那滋味,藏在冬夜被鸟鸣擦薄的瞬间,藏在湖水挣脱冰层时细碎的裂响,更藏在每个读者合上诗集后,心底悄然泛起的涟漪。

二、以诗为舟,载渡生活的星河

在这个解构大于建构的时代,曾思艺的诗歌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传统的谦卑与热忱。作为一位俄罗斯文学翻译与研究的专家,他对俄罗斯文学谱系中那些耀眼的明星充满敬仰,又以自己的方式将前辈的精神密码破解为新的诗行,让永恒的星光驱散当下生活的迷雾。

《戏答丘特切夫》就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文学对谈。当十九世纪的俄罗斯诗人痛诉“这地方令人憎恶,即使是故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诗人却以“绿油油的山岗”、“绿悠悠的小河”、“蓝晶晶的天空”、“静幽幽的村庄”重构了精神故土的经纬。丘特切夫的愤懑源于个体与故乡的撕裂,而曾思艺先生的回应更像一次诗学考古——他在对方厌弃的荒原里,掘出了孕育诗心的灵感源泉和品格滋养。九个“正是”的连用层层递进,似是对诗歌发生学本质的叩问:究竟是一方水土塑造了诗人,还是诗人用词语重新发明了故土?这种“戏答”超越了简单的致敬,直抵诗歌传承的隐秘核心。

在《谒丘特切夫墓》中,诗人曾思艺更是把这种传承隐喻为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接仪式。在丘翁墓前,圣彼得堡的夏雨被喻为“诗的灵感”,满地青草也冒出“绿盈盈的诗意”。来自中国的诗人专程踏雨而来,献上“一束湿漉漉的阳光/一瓣纯洁虔诚的心香”。最后,当诗人“带着绿盈盈的诗意/走向新天地”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后辈对先贤的溯光,而是两束星光在文学苍穹中的交辉——那些关于生死、永恒、自然的母题,正在汉语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注脚。

如果说与丘特切夫的对话是诗学血脉的延续,那么《托尔斯泰墓》则展现了曾思艺重构生死棱镜的精神追求。他将托翁跌宕的一生浓缩为三个惊心动魄的断章:“活得迥异寻常”是彻彻底底、极致地活,托翁的一生,集“圣人”、“文人”、“军人”于一体,千古流芳;“死得不同凡响”是为“穷苦众生的生存和幸福”而献身,出走的勇气如淬火的刀锋毅然决然;“死后也要不同凡俗/来自自然复归于自然”则是天人合一的禅意。这种三重奏式的书写,让托尔斯泰的墓冢不再只是供人朝圣的人文景点,而成为丈量生命重量的标尺。诗人曾思艺用诗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心共振和精神祭奠,诗歌不再是语言的游戏,而是灵魂与灵魂相互辨认的密码。

除了对遥远诗星的凝望,诗人曾思艺还把诗歌当做泅渡生命之河的延续,生活便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次次对生命本质的诗性勘探。那些写给已故父亲的泣血之诗,与赠予孙辈的童趣之作,恰似时光的两极——一端是沉重的回望,一端是轻盈的眺望,而串联其间的,是诗人对“生活滋味”最深邃的诠释:生命的真谛,恰在传承生命的纹理里生长。在父亲病榻前的守候与孙儿游乐场的嬉戏之间,曾思艺先生找到了诗歌最本真的使命:它不仅是承载情感的容器,更是生命的接力棒。当我们在《怀念父亲》的冬夜里沉痛,又随着《小火车》驶入南方的春天时,终将领悟——所谓生活,就是在代际间流淌的星河里,以诗为舟,载着记忆与希望,在时代的湍流中开辟一方静谧的锚地。

三、以诗为刃,剖开生活的茧房

当多数诗人忙于为世界贴标签时,曾思艺先生选择拆去所有路标,将我们推入语言的旷野——这里没有预设的答案,只有星辰般闪烁的隐喻,与深渊般深邃的诘问。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表情包消解语言的分量时,曾先生用一首首无题诗为刃,剖开生活的信息茧房,让那些被规训的感知重新长出触角。他的诗歌语言如湖水般澄明,却暗藏哲思的漩涡,其开放性和哲理性为读者的深度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无题》的镜像迷宫中,白昼与黑夜化身两条互噬的蛇,上演着西西弗斯式的循环剧。这场“蛇吞蛇的游戏”,既是天体运转的物理现实,更是人类生存的哲学隐喻——“朝霞渲染的漫天浪漫”与“月亮展示的宇宙之痛”构成鲜明的对照。当我们沉迷于太阳勋章般的胜利叙事时,总有一块月亮般银色的伤疤在暗处提醒我们: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瞬间的相互蚕食。蛇吞蛇的永恒博弈让这首无题诗成为折射人类处境的思想棱镜。

在另一首《无题》中,诗人以犀利的笔触和意象,深刻阐释了现代社会信息茧房的困境与“破茧”之道。开篇直击信息时代的茧房之困与群体性精神萎缩,本该“立体化多极化的”互联网与同质化的“傻子共振”形成尖锐对立,叠词“一群群”、“小小”强化了“平面之人”的群体性盲目和信息茧房的逼仄状态。第一诗节最后以“回音之刀/一刀刀一刀刀把平面人/削得其薄如纸可以折叠”,精准剖析了信息茧房对人类独立、深度思考能力的过度削减,以及对人类精神的侵蚀。而第二诗节的“泥鳅”意象迅速打破压抑的氛围,它虽然“陷身冰冷的污泥里”,却保持“红心”,爱得“洁白”,象征在困境中坚守本真、不被环境同化的生命韧性。诗人以泥鳅“熟悉泥土和水”、“还能预知天气”、“与植物和水和鱼儿”共同营造出“天然的生态”,与第一诗节的“信息茧房”形成对比:前者是开放、互动、充满生命力的和谐生态,后者是封闭、单一、僵化的认知囚笼。诗歌借此隐喻,破茧的关键在于突破自我局限,像泥鳅般融入更广阔的世界,重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以坚韧的生命力扎根真实,方能摆脱茧房的束缚,重获精神的立体与鲜活。

可以看到,无题诗已经成为抵抗扁平化的堡垒。没有标准答案的诗歌,恰似生活本身:我们永远在冬与春的夹缝、冷与暖的交界、白昼与黑夜的交替、现实与梦境的边缘行走。但诗人曾思艺的智慧在于,他并不沉溺于解构的狂欢,而是以诗为梭,在世界的经纬中编织意义的网络——哪怕这张网注定漏过月亮与星辰,但捕捉到的光斑,已足够照亮生活的前路。当科技试图将万物编进二维码,当算法宣称能穷尽所有可能性,诗人却在“无题”的空白处,为不可言说之物保留席位。就像《无题》中那个独钓寒湖的身影,在虚实之间“钓着满湖半浮半沉”,诗人独自一人走进湖边树林,“温一壶银白的月光/邀湖上的清风/身边的草和树一同/啜饮芳香四溢的银白宁静”。

《生活的滋味》中最迷人的,恰是这些“无题”的留白。它们像钻石湖未冻结的水域,倒映着天光云影,也沉淀着时间无法消融的坚硬部分。当我们在诗集中遇见褪色的岁月、互噬的昼夜、网中的月亮时,实际上是在与无数个自己相遇——那个被困在手机屏幕里的自己,那个在加班的深夜凝视雾霾的自己,那个依然相信“地平线以外”藏着诗与梦的自己。曾思艺先生用“无题”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滋味,从不会困守在方寸之间,而在所有未被命名的褶皱里。翻开这本诗集,愿你也能摘下语言的面具,让那些“冷中透暖暖中透冷”的瞬间,重新唤醒久违的味蕾。

《生活的滋味》是一本需要慢饮细啜的诗集。它不提供答案,而是邀请你坐在钻石湖畔,听四季轮转的私语,看时间在冰面上划出裂痕。当城市的喧嚣试图将我们切割成短视频的流量时,曾思艺先生的诗歌,正以古典湖畔诗人的赤诚,为我们打捞沉没的感官,让生活的滋味重新在诗行里苏醒。(作者 李霞)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曹桂英: 将健康送进千家万户

2025-04-23 19:00:23曹桂英: 将健康送进千家万户

极效361平台:AI 时代活动营销指数级增长公式

2025-04-23 17:31:19极效361平台:AI 时代活动营销指数级增长公式

济南中医静脉曲张医院是公立的吗 人性诊疗诚信医疗

2025-04-23 17:13:34济南中医静脉曲张医院是公立的吗 人性诊疗诚信医疗

肾宝片精选地道优质药材,品质生产铸就高质量疗效

2025-04-23 17:08:39肾宝片精选地道优质药材,品质生产铸就高质量疗效

赞同科技携手香港金融科技协会,共筑金融科技新未来

2025-04-23 16:51:03赞同科技携手香港金融科技协会,共筑金融科技新未来

现货黄金冲高3500后急速回调,金荣中国解析多空博弈下的市场逻辑

2025-04-23 16:50:51现货黄金冲高3500后急速回调,金荣中国解析多空博弈下的市场逻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