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次开发了一种病毒分型核酸检测技术,能够同步检测引起手足口病的5种主要病原体。这一技术使得大规模筛查拥有了显著的成本效益,为公共卫生监测和疾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近日,湖北大学“‘肠’治久安”团队成功研发出基于MIRA/PfAgo介导的手足口病多重肠道病毒分型检测生物传感器,其以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低成本、五重同时分型为核心优势,为手足口病精准防控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
手足口病(HFMD)也称“手口足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在儿童群体中高发,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不同型别的病毒引起的轻重症症状存在差异,需要准确快速分型才可对症治疗。传统检测技术因操作繁琐、成本高昂、耗时长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该团队首创的“肠道病毒五重分型核酸检测技术”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团队成员赵峻泽介绍,技术摆脱了CRISPR/Cas系统对PAM序列的依赖,能够灵活应对病毒变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该技术灵敏度高达单拷贝/μL,较常规qPCR检测提升10倍,时间缩短45分钟,为快速鉴别重症病例、实施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支持。
目前,项目已获国家授权专利1项,美国专利项,中国专利一通回案实审1项,发表相关论文2篇,并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均为学生团队主持和参与。在成果转化方面,团队正加速推进检测试纸条开发、酶功能优化及一体式反应管设计,已与江夏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项目技术还成功拓展至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等领域的检测应用,展现出多场景适配潜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主任邓幼平表示:“快速、高灵敏、低成本的特点,正是临床与患者最迫切的需求,这项技术为疾病筛查与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据悉,湖北大学“‘肠’治久安”团队由来自生命科学学院不同专业的8名本科生组成,他们依托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湖北省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平台,通过协作攻克技术难点,将复杂生物概念转化为实际产品。团队成员万子豪感慨道:“在这次团队项目中,我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更在团队协作、资源整合与沟通表达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下一步,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实验技术,加速检测试纸条与一体化设备的量产进程,并积极拓展与医疗机构、企业的合作,加速推动技术的落地优化与推广应用。团队负责人许成明满怀期待地说:“随着我们项目的推进,我相信它可以实现“随到随检”,在家庭、医院和幼儿所广泛应用,真正惠及更多人群。”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彰显了湖北大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更体现了青年学子以科技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随着技术落地与推广,手足口病防控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或将迎来关键性的飞跃。(郑佳羽)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