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强化“高含水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假象”新开发理念,变多层合采为单层单采,油井产量大幅提升。
许庆勇 孙青松
滨35-侧11井日增油22.4吨、郑41-2-侧斜22井日增油20吨,滨35斜55井日增油16.8吨......一组组亮眼的数据,都源自“一根竹签只串一颗糖葫芦”的新开发方式。
去年4月份以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不断强化“高含水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假象”新开发理念,把采出程度作为油田、单元有无潜力的唯一衡量标准,坚定高含水井增产信心,变“一根竹签串多颗糖葫芦”的多层合采为“只串一颗糖葫芦”的单层单采,见到显著增油效果。一年来,共实施单层单采153口,累计产油7.67万吨,增油6.69万吨。
油田开发初期,在“多个油层一起开采产量高”思想主导下,通行的做法是像“串糖葫芦”一样,让一口油井尽量穿过更多的油层,多个层一起开采,推动高效开发。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油井含水率不断升高,大家习惯用含水来划分开发阶段,含水率达到95%以上被列为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很多问题,禁锢了大家的思维,让人觉得油田和区块没潜力了,影响了增产创效信心。
为打破思想禁锢,从去年4月份开始,滨南厂系统梳理16条勘探开发新理念新思路,深入推进开发大讨论、理念大转变,“高含水是一种假象”、“单井采单层”、“八个要不要”等新的开发理念落地见效。
“油藏存在着储层渗透性、原油粘度、地层能量和含水‘四大层间差异’,多层合采井并不能真实体现油层的含水状况”,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兼滨南采油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姚秀田说,“一口井高含水往往是一个层高含水或是某个层的某个韵律段高含水,高含水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假象,看一个油田一个单元有没有潜力,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采出程度。”
基于此认识,滨南厂围绕高含水潜力认识“区块高含水不等于每个部位高含水、单元高含水不等于每口油井高含水、油井高含水不等于每个层高含水、油层高含水不等于每个韵律层高含水、一个方向高含水不等于每个方向高含水”的“五个不等于”,强化层间差异分析,深入排查、挖掘油藏开发潜力。滨3块综合含水率高达91.5%,但采出程度只有33.12%,从采出程度看,尚有较大开发潜力。其中,滨35斜55井沙二段三砂组和四砂组两层合采,含水高达97.3%,日产油仅1.4吨。技术人员在层间找剩余油差异,发现沙二段二砂组下剩余油富集且渗透性好,开发潜力大,同时分析认为,并不是开采的层越多产量就一定越高,两层合采,因渗透性的差异,引起层间相互干扰,渗透性高的层吸水多但出油少,还影响了渗透性低的层的吸水和产油,出现“1+1<2”的情况,便采用智能分注分采技术,封住含水率和动用程度高的三砂组和四砂组,单独开采剩余油富集的沙二段二砂组下,实施后,含水率由97.3%大幅降至31.3%,日产油从1.4吨大幅提高到18.2吨。
“高含水不是每个层都高含水,开发初期多层合采是没问题的,但到了后期如果不考虑层间的干扰就会陷入被动。”滨南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王云祥说。
无独有偶。滨35-侧11井因套管损坏而闲置,技术人员分析发现该井剩余油较富集、尚有潜力层未动用,对其进行侧钻,实施潜力层单层单采,峰值日产油达25.4吨,增油22.4吨。郑41-2-侧斜22井,含水高达98%,日产量不足1吨。技术人员分析认为,该井实施厚度达20多米的3个油层合采,层间存在的差异变化导致各层动用不均衡,有的层不光不出力还在“捣乱”,决定精准开采主力单层,实施后日产量保持在20吨以上。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