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之中两位闻名遐迩的思想家,是否曾经碰过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礼记·曾子问》当中,记载了孔子与老子在巷党助葬时遇到日食的情景。孔子回忆道:“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 ”
面对日食时,老子要求送葬队伍暂停灵柩,将其移于道路右侧,并停止哭泣,静待天象的变化。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谦卑,在突如其来的天象异变面前,人的每一个活动,尤其是关乎生死的大事需暂时停止,以顺应天道。老子的言行举止,对当时年轻的孔子触动比较大,因为孔子认识到了“礼”的灵活性与人性化。很多时候传统礼制看似繁复,但老子的所作所为,展现了礼的根本精神并非僵化教条,而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另外,两人的初次会面,以及相互之间的对话,也展现出了儒家重礼法秩序,道家重自然之道的特点。在此次事件之中,老子对丧礼的指导实则调和了二者:礼的形式需顺应自然,而非桎梏人性。
当然,孔子和老子的会面不止于此。在第二次会面时,孔子已经三十多岁,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周礼,他前往周都洛邑拜访老子。在这次拜访过程当中,老子对孔子告诫道“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学会顺应时势,不可逆势而行。话语虽短,但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关于“顺势而为”的核心智慧,深刻揭示了人与时势的关系,以及君子的处世之道。在道家思想里,“时”是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人无法创造或改变时势,只能顺应其变化。君子的智慧在于判断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向老子求教之后,孔子还参观了周朝的明堂、太庙等礼制建筑,进一步加深了对周文化的理解,为日后精进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打下了扎实基础。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于古代文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关注“六道书院”微信公众号,扩展视野,陶冶情操,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成为更好、对社会更有益的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