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道德经》的存在,也曾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之中,被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言语所触动。事实上,深入解读《道德经》的内涵,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更多的奥妙之处,挖掘更多的知识养分
譬如说,在中华文明早期文字体系中,“恒”字承载着深邃的文化演进轨迹。商代甲骨文揭示出“恒”最初作为重要神祇受到尊崇的史实,商王室通过卜甲灼兆的仪式与之沟通,其神格属性覆盖农业生产、战争决策等国家要务。
而在《道德经》之中,“恒”字也十分重要,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古籍里的真实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在这里可以简单列举一个实例:在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中,“恒”字,在甲本和乙本中均出现了30次之多,而像“天长地久、没身不殆、终身不勤、祭祀不辍、长生久视”等类似“恒”的表述也有20多处。
尤其是老子所说的:“道乃久,没身不殆”,充分展示出了“恒”的文化内涵与价值。“道乃久”直指“道”超越时空的恒常性。道作为宇宙本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没身不殆”并非指肉身不朽,而是强调修道者通过体悟道的规律,消解自我执念,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大化之中。这便是中国人常说的“天人合一”理念。
除此之外,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提到的“恒”,本质是指代道的永恒性,而这种永恒性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在变化中保持本质的恒定。如同江河奔流不息,其形态虽变,但滋养万物的功能永存。在老子的观念当中,尽管从表面看,肉身的消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他通过否定性的表达(“不殆”)揭示更深层的真理:当人不再执着于个体的存在形式时,反而能获得与道同体的终极安全。
当然,从现代意义上来解读,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发展,只有以“恒”为根基,才能行稳致远,实现对“恒”的终极追求,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倘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道德经》的注释,深入解读其中的文化要义,可以关注“六道书院“,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