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孩萱萱(化名)一直是大家眼中乖巧的孩子,然而,这个看似安静的小姑娘却有着让妈妈头疼不已的问题——喜欢走神发呆。进入小学后,萱萱在课堂上小动作频繁,注意力极不集中,看书、写作业时也常常走神,学习成绩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老师多次与萱萱妈沟通,萱萱妈虽每天监督学习、反复叮嘱,却收效甚微。在朋友的建议下,萱萱妈妈带着孩子来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经姚陈代主任详细检查,萱萱被确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针对孩子的情况,姚陈代主任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多维度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再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制定行为训练、感统训练为辅多元化的综合干预方案。仅一个月,萱萱便取得了显著进步,专注力大幅提升,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安静型多动症:容易被忽视的 “隐形病症”
提到多动症,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调皮捣蛋、一刻不停的男孩形象。但事实上,多动症存在多种类型,其中有一种较为隐蔽的类型——安静型多动症,也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这类多动症患者不像多动冲动型患者那样表现出明显的多动行为,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做事丢三落四、学习困难等。
安静型多动症在女孩中更为常见。她们可能不会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也不会大声喧哗,但在课堂上却常常眼神游离,看似在听讲,实则思绪早已飘远。做作业时,也容易被周围的微小动静吸引,导致作业完成时间长、错误率高。就像萱萱,她的发呆、走神行为,乍一看只是孩子不够专注,却没想到背后隐藏着多动症的问题。这种类型的多动症由于缺乏明显的多动表现,很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认为孩子只是 “不认真”“态度有问题”,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多动症认知误区大揭秘
误区一:多动症是孩子调皮,长大就好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等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但实际上,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如果不进行干预,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对孩子的学习、社交、职业发展等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成年后,他们可能在工作中难以专注,频繁更换工作;在人际关系中,也可能因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产生矛盾。
误区二:只有多动才是多动症
如前文所述,多动症分为多动冲动型、注意力缺陷型和混合型。安静型多动症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多动行为,但同样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家长不能仅仅因为孩子看起来安静,就排除多动症的可能。
误区三:多动症不需要药物治疗
部分家长担心药物治疗会有副作用,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因而排斥药物治疗。然而,在多动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一环。合适的药物可以帮助调节孩子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同时,药物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将副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对于多动症患者来说,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评估和诊断。一旦确诊,要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等。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例如,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注意力小训练,如拼图、搭积木等。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姚陈代主任提醒,相对于男孩,女孩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更具隐蔽性,容易被误判和忽视。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多留意孩子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因自己的疏忽给孩子的未来成长埋下隐患。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为他们的美好未来助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