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家电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东北大学“红色六地”调研队深入探索辽宁省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东北大学“红色六地”调研队深入探索辽宁省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2025-04-15 13:06:21 来源:看点时报

——辽宁省“红色六地”调研报告揭示文化创新融合路径,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东北大学“红色六地”调研队近日完成了一项关于辽宁省“红色六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详细调研报告。此次调研由队员刘燕艳和孙泽玺联合完成,历时数月,调研队员们深入辽宁省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文化传承和创新路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地依据。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辽宁省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承载地,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抗日战争的起始地、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源地,辽宁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遗产。此次调研的核心目标是探讨如何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为革命精神和观念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求,更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

调研团队依托辽宁省“红色六地”的文化资源,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文化基因熵值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路径。

二、调研方法与实施

本次调研的研究方法多样而科学,结合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策略。团队共收集了491份有效问卷,并通过深度分析得出结论。调查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辽宁省“红色六地”历史文化遗址及场馆的实地走访;二是通过问卷调研,获取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现状的反馈;三是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Matlab)进行量化研究。

图为调查思路。孙泽玺 供图

1. 实地调研

调研队员走访了辽宁省多个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场馆与遗址,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雷锋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队员亲身感受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展陈方式、文化活动及教育传播的创新上,获得了丰富的实地资料和第一手信息。

图为“九一八”博物馆残历碑。刘燕艳 供图

2. 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制作了针对辽宁省居民的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总共发出638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回收率达到76.96%。问卷内容涵盖了居民参与红色与传统文化融合活动的频率、活动形式的吸引力、文化认同度以及对文化创新传播方式的看法。问卷分析结果反映出,尽管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在辽宁省已经有一定的融合基础,但在传播效能、参与感和教育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3. 模型分析

调研团队还创新性地采用了文化基因熵值模型来量化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度。熵值模型从表层基因熵值、中层行为交互熵值和深层精神耦合度三个维度对辽宁省“红色六地”的文化融合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模型的提出,不仅为文化融合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创新的视角,也为后续文化创新与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调研发现: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

根据调研结果,辽宁省“红色六地”的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某些领域已实现较为成功的融合,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1. 文化资源的活化与创新应用

辽宁省的“红色六地”在红色文化资源活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均已通过V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与互动性。然而,调研发现,仍有超过75%的文化场馆仅依赖传统的图片文字展览,缺乏现代科技的有效应用,导致游客体验感不足,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群体中,传播效能未能达到最佳效果。

图为对于第22题“您愿意参与红色与传统融合的研学活动(如工业遗产+党史教育)” ,问卷回答比例饼状图。孙泽玺 供图

2. 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调研中也发现,红色旅游项目的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超过40%的项目存在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的问题。例如,多地的“抗联主题”线路和纪念馆未能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如传统工艺、地方非遗等,导致项目缺乏新意和吸引力。此外,尽管“红色+非遗”融合项目支持率高达72.5%,但许多项目的展陈叙事仍显得过于雷同,削弱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3. 教育形式的创新不足

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仍然以传统授课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调研数据显示,仅20%的课程采用了VR互动等新技术,仍以“展板+讲解员”的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缺乏对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内化。

图为对于第7题“VR展馆(如数字抗美援朝纪念馆+传统建筑复原)比单一形式更具吸引力”,问卷回答比例直方图。孙泽玺 供图

4. 民众文化认同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发现,辽宁省居民对于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高。在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愿意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学生群体,对于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学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兴趣。

四、对策建议:推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调研团队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参考。

1. 深度开发符合各个层次的教育教材,贯穿国民教育系列全过程

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段的教育教材中,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在小学阶段,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应通过辩证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2.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扩大文化融合的影响力

在新时代,社会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弘扬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应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开展有趣的文化传播活动,如红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线上挑战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3. 打造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推动文化传播的现代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造和再传播。推动文化资源的线上展示,利用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感受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年轻一代。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文化融合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为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政府和社会应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体系,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文化创新的事业。

五、结语

此次调研报告揭示了辽宁省“红色六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未来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文化传承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东北大学“红色六地”调研队通过本次深入调研,展现了大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也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爱心抗癫】基金会与我院携手救助铜梁2户贫困癫痫家庭,解燃眉之急!

2025-04-15 11:34:06【爱心抗癫】基金会与我院携手救助铜梁2户贫困癫痫家庭,解燃眉之急!

告别眼镜!成都近视手术全攻略:10大口碑医院对比+费用一览

2025-04-15 11:22:54告别眼镜!成都近视手术全攻略:10大口碑医院对比+费用一览

东莞肤康医院靠谱不?看病专业评价好

2025-04-15 09:56:07东莞肤康医院靠谱不?看病专业评价好

中邮钱包APP到底好不好用?

2025-04-15 09:03:01中邮钱包APP到底好不好用?

李亚鹤:多地探索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新机制

2025-04-14 17:57:29李亚鹤:多地探索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新机制

干细胞外泌体开启再生医学护肤时代,克丽缇娜助推抗衰老新风尚

2025-04-14 13:36:11干细胞外泌体开启再生医学护肤时代,克丽缇娜助推抗衰老新风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