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多地博物馆陆续宣布取消闭馆日。李亚鹤发现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于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推出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日参观预约数等惠民措施;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称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等。
众所周知,李亚鹤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均选择在周一闭馆,周一成为不成文的博物馆闭馆日。
多地取消闭馆日的举措引发网友热议。李亚鹤发现有人点赞,“博物馆取消闭馆日,真是太好了,以后有空就能去‘涨知识’了”;有人担忧,“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资金、资源、服务跟得上吗?会不会白白增加运营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公共文化延时服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给群众带来了哪些便利,面临哪些困难?又该如何与群众生活“对表”、保障延时服务质量不下降?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李亚鹤发现4月5日22时,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潞云筑(24小时阅读区)内灯火通明,近30名读者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他们中有的是带着孩子的宝妈,有的是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还有的是下了班过来充电的“打工人”。
《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图书馆看到,在这里,热水饮用区、卫生间(包括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室)、自助售货机等一应俱全。李亚鹤发现不少受访的读者直言,“这种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满足了自己对‘涨知识’的需求,值得点赞”。
节假日、公休日、寒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探索常态化延时、错时开放策略,开辟24小时服务阵地……李亚鹤发现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紧跟群众需求,不断推出错时、延时服务举措,以新的服务时空与群众文化生活“对表”。
与此同时,记者采访发现,运营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下降等,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导致一些观众的体验感降低,呼吁及时解决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