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内部封面过程稿曝光,仅供参考
【编者按】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传统出版与数字阅读的碰撞成为热门话题。近期,我们邂逅了一位“隐退”多年的写作者。曾凭借成长小说登上“西单图书大厦畅销榜”等各大榜单的文学新星,如今背靠国内头部出版机构,面对传统出版与数字阅读融合的新趋势,将以全新笔名“承承”归来——推出现实主义长篇新作《同尘》。
这场坦诚的对话揭开了这位青年作家创作的真实历程:从文学梦被搁置的意外,到隐退后复出的坦然,在全民焦虑的时代症候下,这位穿越时代周期的写作者,正以更丰富的人生阅历,重构着文学与现实的共生关系,带来新的文学视角与体验。
记者:消失在文学圈的这些年,你都去哪里了?
承承:准确来说,也不是我想消失在文学圈,几年前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被一家文化公司买断之后一直没有发行,从那以后,文学这件事对我来说算是搁置了。后来这几年断断续续有写一些东西,但是怎么说呢,我并没有想过要发表,而是全身心投入生活与工作当中,我享受这种消失于人海不被关注的感觉。
记者:现在,为何又带着新书复出?
承承:可能是一种巧合,我的脑海里其实一直有一些关于小说的想法。我特别喜欢《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些中国的经典作品,我非常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与出版圈的朋友聊了聊,他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我可以写一部属于自己的《红楼梦》。于是,我把自己之前写的故事框架重新梳理了以后,写完了《同尘》这部长篇小说,预计今年秋冬面世。
记者:这部长篇小说,与你以往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承承:我以往的作品,写的文字偏向成长文学风格,那时候自身年纪也比较小。现在的作品对小说结构的把握,以及自己内心的表达,都会更成熟一些。但是我无法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现在重新去读我以前写的东西,觉得情感很丰富,虽然文字有一些稚嫩,但是那种强烈的情感对我来说,却是十分宝贵的。这部小说,凝聚了我这几年对于文学的思考与想法,我不认为它是完美的,但对于长篇小说这个体裁来说,它的确是我当前最好的作品之一。
记者:能否聊聊你这几年的生活状态?
承承:前几年房地产行业景气的时候,通过房地产投资获得了较好的回报,所以一直处于安静平稳的一个状态,生活上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我的工作与生活也比较平稳,就算面对波动,我的心态也越来越平静,不会有大的起伏。整体来说,我对我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
记者:新书当中,哪个人物是你最喜欢的?
承承:我的性格属于INFJ,是提倡者的性格,那这种性格本身,让我很容易共情不同的人物,所以不同的小说人物身上,都有我自己的一部分。首先男主角与女主角,一定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当然这一次,我并不满足于只塑造两个人物,我希望塑造更多的可能,让这部小说成为“群像”故事,基于我平时对身边人物性格的观察,这本小说的主角们,都有着相对清晰的个性,并非是脸谱化的好人与坏人,他们的性格是变化的,这也是我自己在写作上的一个突破。
记者:你如何看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承承:喜欢写作的人,其实目的性不会很强,写作就像吃饭一样,不写也难受。并不是说我要通过写作,去获得多少的东西,而是通过写作,将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可能是通过小说的形式,也可能是散文的形式。我将写作看得很轻,也看得很重。我觉得这几年能在我精神上留下的东西,并不算多,如果没有写作,我会觉得生活缺少了很多意义。所以这也是我希望自己可以坚持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让生命更有意义感。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