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无界的语言,通过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等多感官的传递方式,跨越文化差异、语言障碍,讲述中西方历史、神话、社会等故事。用艺术所叙述的跨文化共鸣衔接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而多媒体艺术,作为当代内容表达的一股创新力量,将时代、文化以及思想相互揉合渗透,形成全新的美学语法,以前所未有的码力推动着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行为与意识的贯通。
技术与文化的无缝对接
多媒体艺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M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和X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等,为中西文化和传统当代等内容提供了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家们肆意地构思,展示创意形式的天马行空:或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布局与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宏伟壮丽相结合,或通过作品描绘一个结合中国的西游记与希腊神话的冒险故事,既能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对西方古典文学的共鸣。观众在奇妙的数字世界中感受文化的和谐共生,这种体验超越了物理界限,实现了文化认知的拓宽与延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东西方教育理念对撞下的创作者
当机器学习、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社会参与等词汇逐渐进入大众广泛讨论的热点,而这些都是彭凡芸8、9年前所做的设计项目议题。彭凡芸(Fanyun Peng),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for Design)MFA设计与科技专业。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占据着彭凡芸的两大主要教育经历,这也代表着她的多数创作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传统观念之上。
彭凡芸说,我们处在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必然会有思维的冲突,也会有概念的融合。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利益息息相关,西式教育会更加强调个体主义和批判性思维,更注重个人的权利、自由与表达。而我们,历经了这么多高等的教育,无论身处东西,在创作的文本上都要具备独立思考的创造力。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力量去重塑去表达,文化的狭隘和冲突注定要有一个沟通的媒介,我会认为,艺术就是最好的媒介,我给它的关键词是:包容,创新和开源。
构建虚拟又真实的内容体验
彭凡芸提到自己的创作三部曲:一是借助创作这个载体去融合绘画、音乐、影像、文字、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它们重新构建组合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创意性;二是加入适当的交互设计,这是她为自己研究用户体验增加的一个渠道,也是她的优势,基于深度的用户行为习惯研究所形成的交互才会真正的触发到真正的用户和观众;三是将观众设计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为他们创造沉浸感和独一无二的体验感受。三种已方式已被她游刃有余的应用在各类高难度的需求上。
线下品牌商业快闪的互动游戏,Instagram的滤镜,故宫沉浸式艺术展,梅西百货的圣诞交互橱窗等等,彭凡芸所做的多媒体尝试远不止上述这些。早期项目中,彭凡芸就已借助多媒体艺术形式介入到医疗领域,沉浸式艺术疗愈项目、从药物疗法和传统的支持性措施转向利用VR进行的沉浸式疼痛转移体验,以及借助VR用于暴露疗法帮助患者面对并处理创伤经历等等,如今,这些互动实践为项目带来了开发的资金,这些作品也为她和项目带来了The One Show Awards MM+M Awards Health-Tech Innovation 2024银奖、MM+M Awards Use of Immersive Technology 2024银奖,以及The Creative Floor 2024 Award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等多个国际奖项和荣誉。
长期工作在纽约这座城市,面对世界移民的文化多元性,用作品打造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能使作品满足多国度背景下观众的包容与理解,一直是彭凡芸在项目上和创作上所思考的问题。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演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参与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庆祝活动中。
今年纽约世贸(World Trade Center)的Oculus蛇年迎新艺术展上,彭凡芸用一件AR艺术与巨型实体装置的结合做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线下与线上,东方与西方的全面结合。通过Snapchat和Instagram的线上互动以及线下参观扫码等方式,做到了传统习俗节日等特色主题的包容性和时代感。
有观者说,彭凡芸的多媒体艺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资源和动力源泉;彭凡芸却回应到:自己更像一位美学物流师,将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符号和故事,在不同时空的语境下借助多媒体艺术使其焕发新生,开花和传承。
文:庄辰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艺术家作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