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岁的萌萌在画纸上铺开金色绸缎,让小骆驼驮着星星穿越“友谊隧道”时;当13岁的小宇用水墨青绿渲染出太空丝绸之路时——这些让“IDEA创意杯”国际大赛评委眼前一亮的作品,背后站着一位特别的美术导师:常年深耕于色彩与心理学研究的室内设计师崔晓笛老师,孩子们口中的“色彩魔法师”。
把设计工作室搬进儿童画室
“窗帘为什么是暖黄色?故宫红墙在阴雨天会变深吗?”——在崔老师的“美术小课堂”,这些问题比“怎么画直线”更重要。作为拥有十多年经验的室内设计专家,她将专业绝活转化为儿童美育的“秘密武器”:让孩子用丝绸的弧线分割画面,把宏大主题变成可触摸的冒险地图;教大家用蜂蜜黄、石榴红传递温暖,用青金石蓝表现文化交融,让孩子们体会到每种颜色都是情绪的密码。看着孩子们用陶泥搭建的“丝路茶亭”,她笑着说:“这和设计酒店、科技馆、住宅内部的本质相通——都要创造让人会心一笑的空间。”
(图:崔晓笛老师指导小朋友的画作)
设计台与画板的双向滋养
当被问及为何在繁重的设计工作外,仍坚持每周抽时间指导儿童创作时,崔晓笛的眼中闪着光:“孩子们是我的灵感反哺者。”她坦言,室内设计常受限于客户需求和商业逻辑,而儿童绘画中未经雕琢的创意,恰恰能唤醒职业倦怠期的原始激情。“看到5岁孩子把‘一带一路’画成发光糖果树,我会反思自己是否被专业框架束缚了想象力。”更令她珍视的是教学相长的奇妙循环——教孩子用色彩表达情绪的经验,使她在为孤独症儿童设计疗愈空间项目时得到灵感;指导少儿构建立体手工的方法,启发了她在文创展厅的互动装置设计。“这不是牺牲休息时间,”她晃了晃满是陶土的工作围裙,“而是用周末的几小时,获得双倍的专业成长与心灵治愈。”
(图:崔晓笛老师带领小朋友参观建筑内部设计)
给传统文化装上童心开关
面对大赛“中国美学元素”主题,这位常年钻研色彩和心理学的室内设计师拥有自己独门教法。她带孩子们玩敦煌纹样拼图,把千年藻井拆解成积木;用鲁班锁原理制作民心相通立体贺卡,榫卯咬合时总能引发惊叹;最令人叫绝的是少年组作品:将《千里江山图》卷进太空舱,水墨烟云从舷窗飘出。“传统不是老古董”,崔晓笛转动着学生做的3D模型,“它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宇宙飞船。”
(图:崔晓笛老师为小朋友讲解画作)
专业匠心赢得评委点赞
“这些作品有惊人的完成度!”中国手工艺术专家们点评道。尤其让评委印象深刻的是:幼儿组的“丝路礼物交换站”,用毛毡和铃铛做成可触摸装置;获奖作品《青绿新航道》中,少年用室内渲染技法营造出山水意境,让古画在数字时代呼吸。当崔老师获得“优秀创意美术教师”的奖状时,组委会特别称赞她“把设计思维炼成金钥匙,打开了儿童创造力宝库”。
(图:崔晓笛老师指导小朋友创作的参赛作品)
童心丝路通向未来
如今,崔晓笛老师在色彩实验方面有了新计划:带着孩子们把获奖作品变成真实装置艺术。“当孩子看到自己设计的‘友谊彩虹桥’出现在社区花园时,”她眼睛发亮接着说,“他们就懂了:美可以改变世界。”正如那条横贯亚欧的丝路古道,这位设计师正用童心作针,色彩为线,绣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新画卷。文/毕顺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