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业链融合,助力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
在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中医药行业正处于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中药制药行业(中成药生产及中药饮片加工)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7304亿元,实现利润约915亿元,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6月27日上午,在2024米思会分会——盈科瑞独家协办的【米交汇】中医药创新生态合作论坛上,知名教授、院长等多位行业大咖,围绕中药有效性评价、中药国际化、经典名方研究、中药复方转化等进行分享,助力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献
本次论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献教授主持,他表示,今年是第三年在湖州协办中医药创新生态合作论坛,请来中药行业顶级专家为大家分享知识与经验。相比于其他行业,中药行业发展形势还是比较好的,在当前医药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唯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
中药有效性评价:以临床价值为核心
应用现代前沿科学技术和方法解读中医药的治病原理,是中医药振兴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关键。目前市场上生产、销售的大多数中成药临床定位比较宽泛,其临床疗效和特色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彰显,临床价值被严重低估,因此进行有效性评价很有必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为与会者带来临床价值为核心的中药有效性评价的思考,他提到,比起机制、靶点,药物的疗效、临床价值更值得重视。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有三个关键环节:中药材的品质是基础,中药临床价值评价是核心,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与创新药物研发是动力。要想证明中成药的疗效,就亟待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方法技术体系。
若中成药没有经过循证医学,证明其安全性、有效性、临床定位、临床价值,就会影响其合理应用。目前中成药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临床应用疗效证据不足;临床定位宽泛,影响合理用药;“病-证”结合评价薄弱、基础研究证据不能有效的支撑精准的临床定位;产业高速发展与基础研究薄弱临床证据不足并存等。品质保障、证据充分、价值导向、控制风险是成为具有临床价值的中成药的要素,体现中成药临床价值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定位、生产质量、市场价值及基础研究。
提到中成药上市后再研究,孙晓波表示,成分不是无限的,靶点也不是无限的,首先要基于药物的核心功效,通过网络药理学、整合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建立中成药大品种药效机制评价体系,进而利用这一体系评价中成药大品种对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找出药效关键靶点与主要信号通路,为进一步体现其临床特点、优势及合理用药提供支撑。
借助古人经典和现代化科技,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几千年来沉淀了大批经典成果,这些成果借助当前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不断突破,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及价值创造能力,并朝着走向国际服务全球人民的目标前进。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研发中心科学顾问窦金辉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研发中心科学顾问窦金辉指出,在西方国家,中药、蒙药、藏药、脏腑学说、韩药、日本汉方药、印度药、自然疗法、香薰疗法等均可以通过IND/NDA/BLA作为药品研发,被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之后上市。
在中药/天然药和美国FDA植物药案例中,他列举了能治病疗伤的植物药及来源于植物药的化药/生物药,包括紫杉醇及衍生物、青蒿素及衍生物、绿茶软膏、桦树三萜外用凝胶等。2016年植物药指南进行了修订,新增III期临床及NDA提交的相关建议和要求。对于中草药走出国门的常见可能渠道,质量可控和安全“有效”是中药走向国际的综合考量,此外,保证合规后打开市场,像风油精等蚊虫叮咬类产品可作为OTC药物去美国申请注册批准。
在报告尾声,窦金辉分享其对中药开发植物药的个人见解,包括人类使用经验引领新药研发思路,寻找协同或加和作用的有效低毒植物药,开发青蒿和青蒿素衍生物的多种治病潜能,中药(复方)成为新植物药NME上市的挑战和期待等。
聚焦港澳监管新政策,把握医药国际化新机遇
港澳市场在药械监管政策上颇具特色,借力港澳市场辐射海外市场,我国药械正加速迈向国际化。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与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院院长蒋杰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与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院院长蒋杰介绍了港澳监管新政策以及医药国际化的新机遇。他提到,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和广东珠三角九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药械监管政策频出,加快药械注册审批进程。
澳门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中药注册管理制度,注册要点包括:实行MAH制度;同名同方药无须对照药比对;创新药满足特定条件的只需要提供一般文件、药学研究资料、毒理学及III期临床资料等。香港对于中成药和西药的注册和上市监管实行独立监管,香港中成药注册要点包括:固有药、非固有药注册免临床资料;内地保健食品可转香港中成药注册;药品可用香港身份在内地实现生产等。目前港澳都有药械简化进口政策,其中外用中成药简化了注册流程及注册数据,缩短审批时间,加快审批进程;创新化药及医疗器械方面,境外化药经港澳简化注册进入大湾区医院使用,境外医疗器械经港澳公立医院使用可简化备案进入大湾区医院使用。
说到大湾区政策下医药国际化新机遇,蒋杰提到两点:一是走进来。引进一批港澳地区知名的外用药品牌,丰富产品线,并实现全国销售;提前“购买”一批香港口服中成药,静候大湾区放开港澳口服中成药简化进口注册政策;创新药械进口注册和大湾区医院引进“两条腿”一起走路,提前进入国内市场,积累真实数据和使用案例。二是走出去。巧用港澳中药注册制度的差异点,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加快产品成果转化,扩大高端健康食品产线。
以案例为支点,探索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思路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传统理念和智慧的典型代表,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研发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然而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与挑战。
香港浸会大学药学博士、华药君康高级顾问黄韬
如何通过循证医学展示传统中药的临床疗效,扩展临床用途,为古方新药的现代研发提供基础,是目前中医药研发面临的挑战。香港浸会大学药学博士、华药君康高级顾问黄韬以麻子仁丸为例,探究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他分享了中药复方研究可供参考的路径,分别为系统评价现有证据、临床使用最佳剂量、临床试验-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一线药物对照、复方物质基础研究、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在对麻子仁丸研究中,先进行文献调研分析、检索数据库等,发现现有证据未能说明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与安全;之后,以前瞻性研究,对其剂量进行优化;以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进行疗效评价研究;以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对比一线治疗药物,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应用机器学习和化学生物学方法确定其生物活性成分及靶标;通过成分组分析、代谢组学分析等,阐述其作用机制。
黄韬还介绍了中药创新研发中心(CDD),该中心瞄准国际市场,努力实现中药国际化。其研发平台通过传统配方医疗缺口、现代科技确定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优选药物、研发途径接轨审评、创新药物走向国际等路径发挥作用。
从案例着手,探讨经典名方研究之关键技术
大多数中药大产品均来自经典名方化裁或长期临床试用方不断总结优化再进行转化,随着药品监管趋严,对经典名方研究中关键共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总裁李艳英
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总裁李艳英在会上提到,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是指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相关部门已公布了经方目录324首(共两批)以及关键信息64首。已获批上市的经方品种中枇杷清肺颗粒和一贯煎颗粒是盈科瑞的研发成果,目前盈科瑞在研的经典名方还有二冬汤颗粒、升陷颗粒等6个项目已提交上市申请,未来可期。
谈及古代经典名方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李艳英表示,在文献考证研究方面,对于未公布关键信息的品种,可以参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以及已公布的64首关键信息,进行处方组成、药材基原、药用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功能主治等考证工作,建议确认考证关键信息后再开展研究工作。在资源评估方面,文献调研和产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说明药材的质量可控,来源可溯,可持续稳定供应,不存在资源短缺濒危的风险。而药材研究、饮片炮制研究、基准样品研究、制剂研究、相关性和稳定性研究等五个方面,则需要遵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安全性研究,若毒理学试验中发现非预期毒性时,应考虑进行追加试验。
培育重磅中药新药!大咖共议产学研协同合作
培育具有卓越临床价值及商业价值的中医药科技成果,需要中药产业链多方抱团协作。在会议期间,由米内网创新力中心研究总监谢立峰主持,5位与会嘉宾围绕“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重磅中药创新药”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上海医药集团中药研究所所长刘雳提到,选择品种或项目的依据长期要看人口和疾病谱变化、中期要看政策法规方向、短期要看技术发展趋势。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在聚集领域投入足够的资源,以开放的眼光、从多样化的项目中选出最优的,同时对发现明显缺陷的项目要及时止损。
天士力医药集团副总经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水平认为,所谓的重磅中药在前期很难被直接定义,产品上市只是第一步,后面的继续研究很关键,基于临床价值的精准定位、填补临床空白,朝着这个方向一直深耕,是可以逐步做大做强的。如果再有信心往更高的层次去奋斗,可以尝试出海,抢夺更多的市场机会。
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宏武提到,目前中药政策持续利好,对于中药创新研发给予了很大的鼓舞。盈科瑞在立项方面非常重视顶层设计,市场价值、差异化优势、技术壁垒、政策法规等关键要素都要考虑,立项过程同时通过市场论证,规划好未来如何落地。此外,过程中阶段性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适度调整,也要及时止损。
康臣药业集团副总裁李政海提起公司的重磅产品尿毒清,感叹是受益于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该产品源自院内制剂,随着社会发展、疾病谱变化,逐渐遇到商机,品种是越做越大。他认为,中药新药的开发也可以把关注点落在院内制剂,其用于临床多年是比较靠谱的,但要突破数据收集困难这个难点,此外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需求逐渐增多,也是一个新的方向与机遇。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研究院院长侯金才也认为,中药研发基于临床需求、并寻求差异化很重要,此外,“大师级的慧眼”也是不容忽视。国医大师等名医名方是医药行业的瑰宝,都是经过多年临床确切有效的总结。选择这些项目后,临床方案的设定、工艺的设定等要回归到临床价值,并把每一步做到极致,把真正的好药带给消费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