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著名金融投资人杜帅教授受邀参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财经频道《帅味财经》节目录制。本期节目中,杜帅教授从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背景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宜居城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连续多年发布"中国十大宜居城市"排行榜。
节目中,杜帅教授提到,对于以前的年轻人们来说,城市选择首要因素是收入而非生活品质。但近几年,随着工业后时代的到来,当代的年轻人更加重视生活。如今的年轻人在进行城市选择时,排名第一的首先是“生活性价比”,其次是“居住便利度”,而“工作机会”只排在第三。
杜帅教授特别指出,“交友氛围”和“文化娱乐活力”虽然仅排第五、六位,但越年轻的群体就明显越是关注这两项。同时,也越倾向于“经常想换个城市生活”,这表明,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所谓的城市宜居性到底是什么?针对主持人的提问,杜帅教授解释:一、不能用“生活性价比”来划分城市宜居性。如果简单以生活性价比界定,显然3、4线城市会是首选,但这样的城市在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上却明显差于大城市。显然,性价比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二、不能以绿化多、环境好、节奏慢划分城市宜居性。这样的花园城市,往往需要极其严格的规划控制,社区服务业却因为这种低密度而难以发展,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便利。
所以,以上两种观念是把城市的工作与休闲、生产与消费的职能二元对立了起来,在对宜居的认知上都比较片面。
杜帅教授给出自己对城市宜居性的解读:一个城市的宜居性通常都是地理条件、城市管理和自发生长的共同结果,取决于所有这些因素的合力能否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因而适合所有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
这并不只是哪个城市的房价低一点、空气好一点、小吃多一点的问题,而应当是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简言之,“宜居”并不只是休闲、消费和生活的便利,它在根本上考验的是市民所能享受的权利和服务。
在当代,宜居性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城市发展的上限:只要一个城市不断提升其宜居程度,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那就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流入,壮大自身;反之,那些生活居住条件恶劣的城市,结果可能堕入更难改善的恶性循环。
在节目最后,杜帅教授提醒,在当下这个发展转型的关口,城市宜居性甚至有可能决定城市的未来兴衰。对于这点,希望能引起以政府为代表的城市管理者们高度的重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