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一份2020年度100多种产品质量的国家抽查结果显示,以电视机、空气净化器为代表的家电产品不合格率高达20%。同时,所有抽查的家电产品不合格率,较上一年度(即2019年)上涨了3%。
在智能制造加速落地,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导入家电企业的产品生产制造体系之后,为什么家电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不降反升”?到底是家电企业的生产制造工艺水平在下降,还是家电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和产品经营理念在减弱?在家电圈看来:不是中国的家电企业造不出高质量的好产品,而是家电企业受到各种压力和诱惑之后,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和可靠。
最近20多年以来的中国家电产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产品质量上都“栽过跟头”。比如说,一些家电大牌的产品质量,过去一直很好,但是突然在3、5年后出现了周期性的产品质量波动,故障率显著提升,前10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产品质量好”口碑遭遇信任危机。
仔细检查后发现,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很简单,但大部分原因跟工厂的制造水平和能力无关:一是,当时的市场行情太好了,工厂现有产能导致畅销产品来不及生产,将一些中低端产品委托外部贴牌代工;二是,为了提升市场营销的竞争力,在市场部门的要求下技术部门对产品部分零部件进行改良和改造从而节省成本;三是,由于工厂福利待遇不高,一些工作多年的熟手工人们出现了批量性的离职,引发制造工艺水平的波动。
最后很多家电人发现,决定家电企业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但90%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材料、成本、工艺、设计等能力无关,而是来自于一线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比如说,在2020年家电产品质量国抽不合格原因分析中,就指出了一点是很多企业对于国家标准的理解不够,将国标规定的零部件在设计之初就忽视了。其实,真正原因不是技术研发人员不懂国标,而是市场人员需要降本降价。
现在来看,不是中国的家电企业造不出高品质的好产品,也不是中国的家电企业无法持续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可持续;而是面对外部市场持续多变的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局面,众多家电企业多年来根本没有保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可靠的能力和体系。
简单来看,中国家电企业过去多年来的发展,属于典型的市场驱动派和营销主导派,发展的一切前提是“大规模、低成本、快速度”然后快速做大体量、做大营收;唯一的杀手锏则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产品价格,在价格竞争力面前一切都可以让步退位;唯一的竞争认知就是“价格消费仍然是占据主导、高端高利润只能是锦上添花”。
正是受到这种来自一线市场上价格竞争和营销驱动的影响,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可以阶段性地牺牲品质和工艺的坚守,可以放弃对于科技创新和品质驱动的信仰。大家都坚信:为了活下去,为了挤走同行,适当牺牲产品质量,降低品质要求,都可以。
特别是在过去2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之下,面对残酷的竞争、低迷的需求,以及很多家电企业为了生存,再次在产品质量上“动脑筋”、“耍花招”。一是,从产品设计环节进行“降本”,减掉一些非核心部件,或者不常用的功能体验;二是,在产品一些主要材料上“以次充好”,比如塑料粒子中掺些回料、钢板厚度减少、铝与铜的替等等;三是,在配送、安装环节减少成本,导致用户的体验降低。这也就进一步加速了家电产品质量的合格率、稳定性走低。
所以,对于众多家电企业来说,产品质量到底好不好,到底是不是稳定可靠,根本不用问市场、商家和用户,他们内心都有一杆秤。结果则是:真正有毅力、有能力坚持产品质量不波动,稳步上升的家电企业,如今都已经成为用户心中的高端品牌和高品质产品了!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