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被誉为中国的海盐文化之都,盐业资源丰富,海盐生产历史悠久,辖区山腰盐场是福建第二大国盐场、最大的高端绿色食盐生产和出口盐基地,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为深入了解中国海盐文化,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海洋文化“海韵闽风”宣传实践队于2025年1月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实地走访山腰盐场参观学习,走进山腰盐场,探索非遗工艺,体验创新魅力。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泉港山腰盐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国有第二大盐场。这里盐业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便负有盛名。山腰盐场依托天然海水资源,采用日晒法制盐,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生产出的海盐品质上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实践团队踏入这片盐业宝地时,正值盐场工人忙碌于制盐作业。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下,实践团队了解到盐场的独特制盐工艺,该工艺分为六个严谨环节: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盐、归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人的智慧和辛勤。
在泉港,制盐的开篇之章是纳潮。这里的海盐,原料取自广袤无垠的台湾海峡。盐工们每日仔细观测潮位,在合适的时机将海水引入蓄水池,随后便开始密切监控海水的浓度变化。接着便是制卤环节,采用的是当地独有的“七步走水法”。盐工们熟练地操作着,让海水在一道道工序中流转,历经层层步骤,最终确保卤水达到饱和状态。然而到了结晶,这可是制盐的关键环节,不过这一步主要依赖自然条件。
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有所差异,盐工们会根据这些变化灵活调整结晶的方式。最能体现盐工们精湛的技艺的莫过于旋盐。他们巧妙地控制旋盐的次数,通过一次次的精心操作,让原盐的品质不断提升。最后到了归坨阶段,盐工们会用卤水淋洗,去除杂质。那些优质的原盐被分类堆放,等待着进入下一个环节。盐工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用自己的付出,诠释着制盐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的瑰宝,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基因与血脉的承载。
在这里,我们不仅体验了福建海洋文化的魅力,而且从这群可爱的盐工身上学到了世代相传的辛勤劳作精神,恪守古法,守护着盐田的守望者精神,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山腰盐场的日晒制盐工艺得以传承,使之成为延续不绝的文化血脉。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关注像泉港区这样的地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刘子恒、孙浚桓、王国亮、王洪锐、高烨、尹干、柳禹凡(排名不分先后)
指导老师: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陆国兵、叶善斌、李治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