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下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产业振兴作为首要突破口,应当充分利用好本地的优质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的乡村产业。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非遗雅韵与乡振同行实践团”实践团于1月18日至1月23日赶赴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传承非遗雅韵”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文化振兴新范式。
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通过参观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对杨家埠年画和风筝的调研,分析杨家埠旅游开发区的发展现状,旨在为我国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宝贵参考,探索可行的实践方案。了解到杨家埠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领悟到工匠精神传承,学习木版年画、风筝等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现状和工艺制作流程。
电力工程系“非遗雅韵与乡振同行实践团”实践团在杨家埠民俗大观园,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木板年画。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勾描-刻版-套印"三位一体的制作工艺,团队成员通过解读年画中"门神镇宅""连年有余"等典型图式的文化象征,发现其构图语言生动巧妙,再现齐鲁大地的农耕文明与民俗传统,尤其是"童子娃娃"系列作品更折射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生育崇拜观念。
杨家埠木版年画被誉为“民俗奇葩”,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反映了山东农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年画不仅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民众的追求,还通过每一幅作品的独特寓意与位置,诠释了不同场景下的文化内涵,团队成员由此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后,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杨家埠旅游开发区的梦里水乡和梦想小镇板块,了解到该板块以"古寒十二时辰"时空体系为叙事脉络,通过"非遗活化+场景再造"的创新模式,构建起"四季全时"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古寒四季故里。成员们感受到杨家埠地区的人民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让地区的文化走出潍坊、走向世界。
在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对杨家埠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有了系统性的认知。通过实地考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在与当地群众的深入交流中,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于光发、强涵悦、高倩盈、王中晶、郭逸萱、高志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