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真金书法黑纸扇《西湖十景诗》,是杭州亚运会赠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出自中国扇业龙头王星记。由国家级非遗王星记扇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孙亚青领衔创作。
每一把黑纸扇,都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潘春年经86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再由工美大师施以金粉书写南宋王洧《湖山十景》诗作装饰,匠心打造,颇具杭州韵味。
黑纸扇是王星记最为著名的产品,制出后日晒不翘、雨淋不透、水煮不烂,既可纳凉,又可遮雨。尤其是经过独特的真金书画装饰后,凸显艺术品位。这种已经传承了百余年的工艺,凝聚着数代匠人的心血和中国工艺美术的悠久历史。
如今,王星记这个品牌不仅在扇业中是佼佼者,更成为了杭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纵观其149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波折与沉浮,这段旅程远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坎坷。
百五十载 坎坷中再创辉煌
自南宋时期,杭扇兴起,河坊街之东有一条扇子巷,是当年制扇作坊集中之处。至明清时期,杭扇进入鼎盛阶段,5000余名工人齐聚扇子巷附近。
清光绪元年(1875年),王星记扇庄诞生于扇子巷,很快和张子元、舒莲记一起成为当时的三大扇庄,杭州扇子与杭州丝绸、杭州龙井茶成为贡品,被誉为“杭州三绝”,产品一度远销海外。
1929年,“王星记”业绩超过“舒莲记”,一跃成为杭城扇业之首。但刚刚辉煌不久,时局便动荡了起来。
“当时清光绪年代创建的时候,有四五十家的扇子企业,后来其他的都因产品衰退化或经营不善陆续倒闭了。抗日战争又倒闭一批。”
王星记副总经理王建华为我们讲述着王星记的历史,对那些没有留下来的同行们,她也感到十分惋惜。
1937年,随着日军全面侵华,中国陷入了近代最痛苦的时期。受到战争影响,全国工业凋敝,扇业更是几乎完全停滞,王星记搬到绍兴柯桥坚持生产,抗战胜利后即回杭发展。
五十年代末,王星记在杭州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杭州王星记扇厂,召回了失散的工人,坚守传承技艺,沿用王星记的商标,将品牌重新擦亮。
“六十年代发展也是比较好的,那时候扇子是日用品,人人都需要一把扇子。”
可好光景似乎总是不太长久,没过几年,王星记又陷入了困境。
文革年间,许多传统文化都遭受了打击,而扇业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王星记一度放弃了传统杭扇的制作,转而改名“东风扇厂”制作电风扇。部分工人转而生产黑白电视机。
后来国家轻工部来视察,当时厂里立刻就给领导介绍我们开发的新型电风扇、电视机。结果领导把我们批评了一顿,说你们正事不做,杭扇那么好的东西,不去传承保护?
虽然挨了训斥,但这也让王星记坚定了路线,又一心一意转回到传统的杭扇制作上来。恢复了杭州王星记扇厂厂名,生产经营蒸蒸日上。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行业都进入高速增长期,但王星记反而出现了一些困难。由于电风扇和空调的出现,“扇子”最重要的纳凉功能变得可有可无。
人才流失、产品老化、市场萎缩,这一切让王星记经营愈发艰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1994年1月30日,一场大火点燃了杭州的夜空。
人气兴旺的天工艺苑在大火之后失去了辉煌,变成人们口中“浙二对面的那个美食城”;而将生产、销售重心都放在这里的王星记,几乎也失去了一切。
从此之后,没了家园的王星记到处辗转,十年间搬迁了4次厂房,从建国中路到望江路,从婺江路到凯旋路, 员工走的走,散的散,每年亏损一百多万。幸亏有一批老员工不懈坚持,为王星记保留下了重生的火种。
这其中,出身拉花师傅的现任“掌门人”孙亚青功不可没。
“孙总出身拉花工人,她懂生产的各个环节,懂各种扇子的技术,所以她所有的管理都是根据企业自身特色的,这样的领导,是相当难得的。企业在她的手下可以说是起死回生。”王建华对孙亚青是由衷地信赖和赞叹的。
2000年,伴随国有企业老字号接连改制,王星记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杭州王星记有限公司,孙亚青临危受命。她放手一搏,接连改制旧体制弊病。几年后,王星记扭亏为盈。
跨入21世纪初,各类非遗传统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清除积弊的王星记一马当先,经营蒸蒸日上。
2010年,王星记终于在拱墅区长板巷安定下来,告别了“颠沛流离”。
随着文化自信政策和杭州的高速发展,曾经辛苦坚持了几十年的王星记重回顶点,终于在新的世纪里,书写下了150年来的又一次辉煌。
守正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这个各路企业都进行“数字化转型”“AI转型”的年代,坚持手工制作确实让王星记看起来像一个“逆行者”。
“我们是国家非遗保护企业,一定要坚守我们的本真性、传统性。如果你违背了这个东西,你就没有承担非遗的保护责任。手工技艺是我们的核心,我们的特色和秘诀就是这个,这个东西我们肯定不能丢的。企业是要创新,但要守正创新。”
什么是守正创新?对王星记来说,首先要坚守传统手工技艺,同时在花色创意、设计思路、产品形态上进行创新。
一块贵重的檀木,只有手工拉花才能完美呈现檀香扇的本真形态,如果用机器打孔,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一张扇纸,如果不按传统工序去制作,连断口都不一样,坚固性耐用性当然有明显差别。
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王星记十分热衷于创新。除了制扇,王星记在这两年开发了各种文旅项目。
无论是企业团建、亲子研学还是青年学习,王星记都准备了相应的讲解主题和参观体验项目,为了方便外国旅客参观,还准备了一份英语版讲解。
“文旅融合,这个就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王建华笑着说:“现在我们走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以非遗文化迈步拓展我们的领域,拓展我们的市场业态,这是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王星记一直紧跟时代潮流。本世纪初,当大部分人还没听过“非遗”这个词的时候,王星记便率先申报了。2004年,阿里巴巴刚刚创办电子商务,王星记便加入其中,成为淘宝上最早的一批“老字号”。
短视频年代,总经理孙亚青亲自上阵,将扇艺介绍给全网的观众。如今在抖音、小红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都能看到王星记的身影。
(甲辰——龙腾四海)
在当年,王星记的扇子上总是印着“西厢记”“红楼梦”、“西湖十景”一类的花色。但总体来说,很少有几款扇子谈得上设计风格。
新世纪起,杭州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工艺美术精品展”,各路大师的竞赛让王星记思路大开。从此,王星记扇面的花色越来越多,设计风格越来越强。如今,王星记扇子更多具有了文创产品的性质。
2012年,著名国际品牌DIOR与王星记合作出品了一把不对称弧形扇,一举打开了欧洲时尚界的大门,中国扇子开始登上时尚舞台。由此,王星记也开始重视起品牌联名、企业定制和跨界合作,将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审美,让杭扇彻底脱离了桎梏,成为了艺术品。
(杭州亚运——莲韵)
在2016年的G20峰会和第19届的亚运会中,王星记均成为会议纪念品供应商。工匠们严选材料、大师们精心创作,通过一把把美丽的扇子,王星记在世界面前展现了杭州的面貌,也推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近年来,王星记与动漫、美妆、酒业、珠宝、汽车、服装等各个行业进行了跨界合作,推出联名款。原本只是工艺品的扇子,立马变身为潮品。
王星记的设计团队中,既有成名已久的工艺大师,也有充满创意的年轻设计师,传统精神与现代创意融为一体。他们同工匠们一起,担当着非遗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潘春年——省级非遗传承人、黑纸扇技术骨干)
“现在到我们王星记来参观,就是进入一个非遗活态博物馆,这和其他静态的博物馆是不一样。在这里你能看到精湛的制扇工艺,能听到扇子背后的故事,能闻到天然材质的阵阵香味,能做一把扇子带回家。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公益和社会责任还蛮多的。同时我们也想做精做强,做成中国的民族品牌,屹立于这个世界,把中华扇艺发扬光大。”
在王星记的20多年里,王建华一直在掌门人孙亚青身边,时刻感受着经营的不易,也见证着王星记的发展。
“虽然不容易,但是很有意义,若我一生当中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应当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这代付出的一切,也是很有价值的。一路走来,能看着杭扇逐渐发扬光大,我们觉得非常的欣慰。工作终究会交给年轻人去做,我们相信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2024年8月25日至29日,第18届国际光生物学会议在澳大利亚(Perth, Australia)隆重举行。作为光生物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