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赖少其与长三角美术事业作品文献展》近日在合肥赖少其艺术馆顺利结束。展览共汇集了130件艺术作品和逾60件历史文献,细致表现了当代著名艺术大师赖少其在“诗、书、画、印”四方面的成就,同时表现了他一生秉承的“木石之魂”精神。除展览之外,赖少其艺术馆以赖老命名,兼具展览功能与纪念功能,也通过内部空间的塑造体现了赖老的精神意志。艺术馆的主设计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汪大炜建筑师,对此具有深切的设计体会。
“赖少其艺术馆的设计是没有任务书的,关于建筑的规模、形象以及使用功能没有任何要求,可以完全自由发挥,这让我感到很放松”,建筑师汪大炜这样对我们表示。他主张重新从感性的设计角度出发,自赖少其本人的艺术生涯开始挖掘,将艺术与人生贯穿一体,使之最终成为一条完整的逻辑线。
通过对赖老一生经历的了解,汪大炜意识到,赖老的艺术巅峰出现于步入晚年后。作为一位出色的版画家,在晚年他的绘画迈入了感性的主观世界,创作也走向了更宽广的自由之路,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表现出“古拙存典雅,浑厚寓飘逸”的审美特征。这些诗情画意由此带给了汪大炜无限设计灵感。与此同时,汪大炜发掘出支撑着赖老一生为艺术事业和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源泉,即鲁迅先生曾在致函中写给赖老的话语,“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作这一木一石呢?”诗情画意与“木石之魂”精神的结合共同激发了建筑师汪大炜的设计思考,他决定将这些意志同样赋予纪念与展示赖老艺术生涯与成就的建筑,使之除实体的使用功能外,更加成为具有传达意味的精神场所。
确认“石木一堂”为感性的设计主题后,建筑师汪大炜需要通过理性的设计来解决建筑空间组合的问题。首先,从设计主题出发,一石一木的对仗关系很契合地把建筑分为主馆和副馆的功能关系,完全符合使用方的意图。可根据需要分别的开放和关闭两馆,使布展和展览同时进行,为后续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为了解决动态的空间形态与功能空间的关系,汪大炜在设计中引入了非功能空间的概念,将建筑空间划分为功能性空间和非功能性空间。对于建筑整体而言,非功能空间能够增加建筑的表现力,但效果主要取决于建筑师个人对空间的定义能力。也因此,汪大炜认为感性思维,也就是上述中提到的设计主题能够为赖少其艺术馆的空间设计提供巨大能量。
沿着这样的思路,他首先将主要的展厅界定为功能性空间,因其承载着主要的使用机能,其布局更趋于秩序严整。入口门厅、上下层交通、辅助用房等空间被界定为非功能性空间。
把展厅作为主要的功能性空间,置于场地的核心位置,采用了极端功能化的构图方式。与此同时,将交通空间、临时展览和入口门厅布置在主体展厅周围,使非功能性空间成为主展厅和室外空间的过渡。建筑的外部形态获得了极大地解放,空间机能的合理性得到了释放和强化。非功能性空间的表现力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形象特征,融合设计主题后续的空间设计问题迎刃而解。除此之外,建筑主体布局强化了主次关系,外装饰材料的石材和木材体现了软硬对比关系,流线设计中合理处理了动静关系,最终使方案设计达到了明确而一致的风格特征。
在赖少其艺术馆的设计中,汪大炜从感性精神出发探索建筑设计的线索脉络,之后再从建筑空间定义的角度来理性地阐释感性线索、解决空间组合问题。这一设计创新不仅使得赖少其艺术馆成为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丰碑,也使得汪大炜成为了建筑设计领域的中流砥柱,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工程三等奖。对于这次特别的经历,汪大炜表示,建筑本身的社会属性就是它的命题,设计实践当中没有绝对的无约束。某种条件下,建筑的一项或几项属性会集中体现出来,对设计工作带来麻烦和干扰,而建筑师应为解决这些麻烦或为把握这些契机而努力。(文/方知意)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