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无人驾驶行业装备提供商的易咖智车,抢在2024年的年头一次性发布了3大矩阵多款无人车新品,其在行业“抢卡位”的意图昭然若揭。这是记者3月22日在“金陵智地 易启未来——易咖智车新品发布会暨服务型无人车生态大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为了充分展示在技术与市场方面的“江湖段位”,易咖智车还重磅推出全新技术体系架构“行者架构”,该架构是一项颠覆了传统造车企业的研发与制造的技术路线,通俗地讲,就像是武侠小说里自创了一个门派。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3 年国内低速无人车领域发布相关中标结果公告超470个,项目总额超70亿元,已显现出市场繁荣的态势。随着无人车产业的规模化商业落地,市场角逐已悄悄开始,无人车行业抢滩登陆战自此启幕。
传统行业悄然“巨变”,服务型无人车需求潜力巨大
近年来,政策与市场一直在探索如何迎接这场科技带来的无人驾驶变革。
早在2020年3月,住建部新闻发布会就表示,未来环卫可能会面临比其他行业更加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积极探索试点环卫无人车的应用,如苏州,深圳、广州、郑州等。
据环卫在线的数据分析,预计到2025年全国环卫车总销量将达8.85万辆,2023-2025的年销量复增7%。
传统的环卫企业也开始“数智”转型。 1月28日,侨银股份旗下的西部侨银数智(重庆)正式挂牌成立,并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城市环卫智能化的新篇章,以“智能化”耕耘城市环卫业务,这预示着传统行业已开始悄然“巨变”,更多玩家也带着像“无人车”这样的新技术、新模式入局。
城市无人配送则是发展更为快速的领域。
据中金公司预测,中国无人末端配送市场规模将达1700亿元。亿欧智库发布的《2021中国自动驾驶末端配送产业商业化应用研究》中显示,自2014年开始,中国物流行业规模和订单量都在激增,但与此同时劳动力数量在递减,意味着市场中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能够进入配送行业。
据了解,2023年我国快递单量达1320亿件,同比增长19.4%,仍在高速增长。其中,“最后五公里”运输成本占比最高,约50%~60%,恰恰是无人车发挥最大价值的环节。这也是由几家互联网企业所发起的“末端无人配送冲击千台”大战仍在继续的原因之一。
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一些商业巨头已经在无人车的选用上越走越远。从市场成交结果看,截至2024年2月,无人车车企中标项目大多分布在环卫、换电、科研等项目。
随着传统行业从业者的减少,尽管目前无人车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未来市场潜力无限。一旦“需求”和“技术”共同发展到某个零界点,那便是行业的爆发期。
解决市场痛点,无人车商用化进程方能加速
尽管服务型无人车市场前景广阔,但在商用化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痛点。运营成本高昂、法律法规滞后以及公众对无人车技术的认知度不高等问题,都制约了无人车的普及和应用。但随着技术的提升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服务型无人车的规模商业化将逐步化解这些难题。
准确的说,无人环卫车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将城镇化率提升至70%。随着中国城镇化率加快,各地政府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道路面积增加,势必会增加环卫市场的需求。然而,近十年来无人车市场的开拓却并没有随着城镇化的速率同步发展,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配套环节的研究和开发还没有完全跟上。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业务体系复杂。首先无人车只是整套运作系统中的一环,要做大规模的应用需要整套系统的提效。比如,环卫业务系统链条仍然是传统模式,改造这个行业链条上,其难度并不比造车小。其次,无人车商业应用仅靠投资和研发不足以完成,更重要的是组织能力。比如物流领域的改造,不仅须要协调内部部门,还需覆盖至加盟商,物流公司等多个层面。
再者,仅仅降低成本是不够的,因此较长的回报周期让无人车必须提升效率才能弥补。为跑通商业模式,某无人驾驶行业装备提供商已经把物流配送小车的载货空间从2㎡扩展到了5㎡,还能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运营,如此的性能才能让无人车成为了一种市场的主流选择。
说到底,服务型无人车在全领域的应用仍然是“经济性、安全性、效率性、环保性”这四大价值。而商业闭环的驱动,其根本需要终端应用市场需求的拉动,归根结底是服务型无人车产品需要在应用端实现真正的降本和增效,而不是为了让企业看起来“表面智能”。因为真正安全可靠的产品,将是各大无人驾驶装备提供商们在目前商业化赛道的基础竞争力。
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成熟,无人车的规模商业化落地成为了下一道“考题”。对于各大无人车供应商来说,具备快速拓展场景应用的能力开始变得尤其重要,包括了技术与产品的平台化能力、量产能力、以及商业运营经验等等,这开始关乎无人车企业未来的持续创新能力。
以“颠覆式”创新技术路线,走进无人车行业新时代
为迎战无人车的规模商业化落地,在现在众多涉足服务型无人车的企业中,能够快速进行场景能力迁移,拥有更多场景解决方案的企业往往更具优势。做到这点,须进行“颠覆式”的创新技术路线,以适应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的末端场景需求。
当我们回顾无人车发展历史后发现,从早期行业对算法、场景匹配的钻研到现在拼“底盘技术”和“规模商业化”。而想要实现规模商业化,在如今市场的诉求下,需要系统工程,同时产品要做可复制,能实现工程化落地,而不是“简单组装”就完成了。
这样的技术需求决定了赛道研发流程和技术路线的特殊性,要求相关企业有更快的定制效率、更短的迭代周期、更高的出勤率、更灵活的通过性。
而欲实现规模商业化落地,还要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落地场景的迁移能力。易咖智车联合创始人李飞表示,“为应对市场需求,具备工程化落地和批量生产能力的IDV平台,必然需要长时间技术的know-how积累。”
易咖智车通过其“积木式”造车技术路线,在规模商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经过5年多的发展,易咖围绕线控底盘技术深耕,并选择了“平台化、模块化、标准化”的开发模式,这与许多其他企业的做法截然不同。
与传统的瀑布式造车模式(如工厂流水线一样把开发过程分成各种工序,更倾向于严格控制的开发管理模式)相比,易咖的“积木式造车”模式能够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至4个月以下,定制产品则可缩短至2个月以下。
在规模商业化落地实践中,易咖智车铺满物流、环卫、补电等领域的产品线,背后靠的正是易咖的“行者架构”。作为在原线控底盘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升级,该架构具备更加敏捷和更加多样的场景灵活适应能力。
“让无人驾驶更简单,致力于打造末端场景无人化基础设施。” 易咖智车初心始终未变。
而从更宏大的视角看,易咖智车开发服务型无人车的工作本质上并不仅仅是技术维度的革新,而是对未来劳动力形态的重塑。可预见的是,这种由颠覆性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将使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