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领域也成为了这种交流的重要平台。东方审美对西方艺术流派的渗透与影响,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历史上,这种跨文化的影响与交流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从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到19世纪末期的印象派,以及20世纪的现代主义,再到当代艺术领域的跨文化融合,东方审美元素在西方艺术中的渗透与影响始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不仅仅是技术和风格上的借鉴,更是对不同文化观念和审美理念的共同探索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家们相互启发,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马提尼的《受胎告知》
13-14世纪,东方艺术已然开始流入欧洲市场,尽管中国绘画对欧洲艺术产生了某些影响,但彼时最受欢迎的仍是丝绸。13世纪末,出生于意大利锡耶纳的画家西蒙·马提尼(Simone Martini)成为锡耶纳哥特风格绘画的代表,在意大利Uffizi Gallery(乌菲齐美术馆)中收藏的马提尼的作品《受胎告知》应是14世纪意大利哥特式绘画的最著名作品之一。在他的画中,画家体现了对高贵典雅著称的中国丝绸的偏好,画家色彩华丽的画风与天使身上中国元代装饰精美的绸缎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德国巴洛克风格的镀金黄铜装饰、黑色与镀金漆艺术橱柜
到了17世纪末的巴洛克时期,东方的瓷器与绘画亦开始受到西方重视。在Sotheby收藏的1695年由皇家宫廷艺术家Gerhard Dagly设计的橱柜中,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式绘画对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力。虽然橱柜没有巴洛克典型的华丽装饰纹饰,但其椅腿依旧体现了其风格中经典的曲线带来的运动感,以及洛可可风格中没有的厚重感。作品传承了巴洛克中流行的镀金元素,中式花鸟画作与镀金件上的中式纹样彼此映衬,并以厚重的颜色与镀金进行对比,中式元素与巴洛克风格完美地融合,整体呈现庄严、华丽、贵重的气质。
东方审美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在18世纪的欧洲达到了巅峰,并间接促成了洛可可风格和法式中国风Chinoiserie的形成。而上世纪中叶,传承法式中国风的储粹宫CHUCUI PALACE,更以敏锐的洞察力将Chinoiserie与传统中式画作相融合,创造出融合东西方文化及审美本质的经典作品。
储粹宫CHUCUIPALACE 龙隐朱轩 Hidden Dragon耳饰
其作品“龙隐朱轩HiddenDragon”耳饰,以Chinoiserie中的经典中式元素以及中式传统文化图腾——农历甲辰年生肖“龙”为母题。作品传承自Chinoiserie及洛可可风格中的丰富的曲线及曲面特征,龙身婉转、龙首及龙尾飘逸,铺陈以不同层次,详实精谨,是中式工笔的立体再塑,呈现出极其华丽的装饰性。作品既取意东方色之 “青” ,又沿袭Chinoiserie中柔粉色为主色调,并提炼中式祥云纹,将抽象与具象、繁与简并置。以此增加作品整体的节奏感。整件作品同时考量了中式传统文化深意及Chinoiserie中的美学底蕴,是深研东西方美学表意及内涵的经典佳作。
高更《布道后的幻想》
19世纪末期,法国印象派画家们开始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启发。他们受到了日本画家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独特处理方式的启发,从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引入了更加生动和大胆的色彩运用,以及更加自由的构图方式。例如,印象派大师高更所创作的《布道后的幻想》中采用了受日本版画启发的现代风格。其色彩、形状和线条运用被赞赏为大胆的处理方式。高更从广重和北斋(Hiroshige and Hokusai)的日本木刻版画中汲取灵感,并发展了其非自然主义风景的理念。他将大片的平面色彩应用于构图中,而红色的地面则偏离了对土地、田野或草地的传统描绘。在描绘观望者农妇的形象时,高更尝试扭曲形状,夸大特征,并使用强烈的轮廓线,这些形式元素均反映了日本版画的影响,但他的题材选择和构图方式是独一无二的。
东方审美对西方艺术流派的渗透与影响源远流长,不仅仅是技术和风格的借鉴,更是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从古至今,东方艺术元素在西方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挑战着传统观念,拓展着艺术的边界。东方的哲学、绘画和装饰艺术为西方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视野和灵感,激发了他们对创作的热情和勇气。通过跨文化的艺术交流,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文化,也在创造力的碰撞中开启了艺术的新篇章。这种深刻的影响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启示和思考。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