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盼。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职能,跨越时间、空间与国界,开发了多样化的非遗体验和培训项目,打造了线上+线下“双线”模式,探索了有效非遗国际传播路径,构建非遗终身学习新体系,服务多元化的市民学习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跨越时间,创新开发非遗项目传承千年匠心
开发多样化非遗体验项目。通过开发丰富多样的非遗体验项目,将跨越了千年的非遗技艺经过创新性改造,转化成一个个适合市民体验的非遗体验项目,跨越时间传承匠心与文化。“周末去哪儿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家庭每周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大,对年轻群体而言,当下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匮乏的娱乐活动缺少一定的吸引力和创新力,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非遗项目逐渐走进了人民的视野中。学院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打造了集学习体验、展览展示、文化发展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开发了草编、竹刻、雕版印刷、汉字书法、茶艺等五十四项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呼应了上海市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学习体验的新诉求。通过亲身体验非遗中的匠心之醇、技艺之臻,不仅无形中在市民心中种下一颗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为非遗的传承培育了土壤。
图1 多样化的非遗体验项目
图2 体验非遗活动的小朋友们
开展高端化非遗技能培训。非遗传承工作要大道于行,发挥“人”的关键作用,那些从“深山”、“村落”中走出来的民族非遗技艺亟待传承创新,针对众多非遗传承人与相关从业者的殷切需求,学院也大力开办各式各样的非遗技能培训,助力非遗的“生根发芽”。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承担院校,学院举办云南、甘肃等地区非遗传承人研培班,五年内服务人群共计198人;此外,学院持续开展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品设计师、美术书法考级等培训,为不同需求的技术人才提供可供选择的技能提升课程。据统计,2019-2023年间,学院非遗技能培训项目学员共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艺杯”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6项,获省级及以上奖项90余项,成果颇丰。
图3 2021年非遗传承人培训班
图4 非遗研培班的实践教学
图5 学员作品在“国潮再涌”展览上展示1
图6 学员作品在“国潮再涌”展览上展示2
二、跨越空间,双线结合构筑疫情下市民心中的 “心灵港湾”
线下沉浸式体验,体会非遗之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寻求一方宁静之地,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疗愈之力。双高建设以来,学院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各体验点服务市民人数近9万人(线下),面向家庭、中小学生、白领等各类群体,开展了亲子体验活动、中小学非遗技艺体验、非遗传习等多项活动。“一架绣绷,十指春风”这充满诗意的图景是闲绣阁绣娘们每天的生活,这里最大的特点是安静,最闹腾的人到了这里也能安安静静的坐着刺绣,一下午绣一片小叶子是常有的事,这里经常会看到古色古香的绣楼上坐了一排“绣娘”,安静的只能听到针刺破布料的“嘭嘭”声。在繁忙中静下来,非遗传承基地为市民开辟了一方纯净心灵“小天地”。
图7 “绣娘”们在专心学习刺绣
图8 体验者们认真学习非遗技艺
线上“云”赏非遗,感受文化之美。后疫情的常态化生活下,学院非遗体验基地各体验站点积极创新,转变思路,借助互联网技术,依托线上平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非遗活动,成为疫情下居家生活一方“精神港湾”。据不完全统计,双高建设以来,基地共开展线上非遗活动5099余次,服务人群57万余人次。传统的非遗技术,新型的表现形式,跨越空间的距离,隔着一方小小的屏幕并没有掩盖各个非遗项目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反而通过年轻人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优秀的民族瑰宝传递到每一位观众心中,精巧的草编、古朴的紫砂、靓丽的药斑布、雅致的古琴……透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腾讯会议等新媒体平台,将现代民众与传统民族文化连接起来,让疫情下的居家生活充满乐趣,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技艺。
三、跨越国界,多彩非遗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面向海外人士介绍中华民族瑰宝,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感受来自遥远东方的“异域风情”。2019至2023年期间,学院共开展国际培训24个,国际交流传播项目12个,通过非遗传承人线上讲述非遗技术的起源、发展、技艺方法等,让屏幕对面的海外学员们感受到凝聚了中国人智慧和创造精神的非遗之精巧,学员们纷纷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喜爱以及对美轮美奂脸谱和剪纸技艺的惊叹。此外,学院还面向上大、上师大、华师大等留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向世界讲述出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学院也不断在探索更多更广更全的国际传播渠道,让中国传统文化跨越国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9 海外剪纸课堂
图10 海外留学生非遗课堂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