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出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主题出版是围绕着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大局,对于重点理论、社会热点展开出版活动,因此主题出版发挥着政策宣传、价值引导、凝聚共识等重要作用。当然,主题出版物发挥的作用与其传播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传播得当,自然主题出版物就会被更多的受众所认识与了解,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传播效果不佳,也会影响到主题出版物的作用发挥。
融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和营销格局已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也给主题出版物策略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传播策略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趣味性较低、传播范围有限等缺点往往限制了主题出版物的传播效果,让主题出版物作用的发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5G、数字化、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给传播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传播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对于主题出版物的传播以及发挥主题出版物的作用都是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物应该抓住机遇,尽可能规避局限性,才能不断促进其传播效果的发挥。
一、研究综述
关于主题出版物的传播营销方面的研究这些年逐渐增多。王慧婷(2018)的研究中就主要是从融媒体理念下,探讨红色主题的出版。吴申伦(2021)则提出应该借助融媒体借助构建主题出版物的营销场景,从而能够为出题出版物的营销提供新的营销方式。罗志佳(2022)在其研究中中就指出了,融媒体背景下,主题出版物的可以积极探讨跨行业合作营销、数字化营销、场景化营销,从而为主题出版物的营销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张倩(2023)、钟斌斌(2023)的研究中也是针对于主题出版的数字化创新策略展开论述,提出了通过引入数字化营销方式,提高主题出版物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当然这一点也更符合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
二、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物的传播现状
融媒体时代,确实给主题出版物的传播、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且也确实能够“感受”到因为媒体技术的加入为主题出版物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与路径,实现主题出版物的具有创新性的传播策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是融媒体出版物必走的一条路。
(一)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物传播趋势
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物也注意到了,要想能够发挥其作用,除了内容本身的质量把关,还应该要在传播、策略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主题出版物的价值。从当前来看,不少的出版社为了突破传统的营销方式对主题出版物的影响,纷纷开始了跨行业合作,并且开始向联数字营销、体验营销、联动营销等新媒体营销方式探索。
融媒体时代,新的传播和信息技术为出版物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强大支持。面对着主题出版物竞争的加剧,更凸显出了出题出版物数字化营销转型的急迫性。所以,主题出版物要想得到持续化经营,就必须要能够确定数字化商业关系,这样才能够实现精准营销。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就应该做好关于受众教育背景、阅读偏好、兴趣爱好等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通过数据从而能够展开出版主题的确定,更好地开发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对出版社而言,还必须要对新媒体平台的属性进行熟悉掌握,并根据不同平台特征展开主题内容创造,这样让主题出版的内容与融媒体的特征更加切合,从而尽可能地扩大主题出版物的传播范围和覆盖面。
(二)融媒体时代出题出版物传播困境
然而,面对着一些出版社的创新性转型,从主题出版物整体传播来看,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主题出版的观念不够新颖。从出题出版物本身的价值来看,市场化竞争意识并不强,更多的是停留在了过去的关于主题出版物的概念中,主题出版物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没有那么被重视。另外一方面,虽然有些出版社已经开始了数字化发展模式,但更多地仅仅是停留在了尝试阶段,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数字化进程发展整体来看比较缓慢,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主题出版物传播效果不佳的现状。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物的传播环境显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将数字技术、媒介技术应用于主题出版物的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创新举措,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主题出版物的传播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方式,对当前受众的需求进行深入探讨,让主题出版物能够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尤其是对于年轻市场的沉淀。所以,主题出版物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将传统的纸质向数字化内容转百年,这不仅丰富了内容的载体模式,还能够赋予内容新的表现形式,更好地促进主题出版物的传播。
第二,缺乏用户导向思维。当前,随着传播模式与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的主题出版物的传播无法无法实现以用户为导向,其传播内容很可以被社会大众所忽略。因此,以用户为中心,就需要出版社能够借助用户平台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并且对出版的内容进行更新,并且用受众愿意接受的传播方式展开一系列的传播活动。例如,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展开传播,利用用户碎片化的阅读时间,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将主题出版物的精华内容进行传播,从而让用户对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整个作品。通过市场观察会发现,一些主题出版物的传播还是比较传统,内容以及传播形式上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说教式的传播内容等已经引起他们的兴趣,自然也会极大影响主题出版物的传播。
第三,主题出版物的商业模式有待挖掘。主题出版物除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之后,还应该对新的商业模式展开积极的探索,这样主题出版物才能够摆脱一直以来依靠于政府的资金资助,从而能够真正发挥主题出版物的经济收益,并且获得长久、持续化发展。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出题出版物还是依赖于实体书店或者网络手术这样的形式,仍然是以纸质书籍作为销售的主要载体,对于电子书的开发相关的商业模式探讨还不够深入。确实,主题出版物实现电子书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部分除了政府的资助,出版社本身也需要开拓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数字化商业模式。然而,从现在来看,这种商业模式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就直接影响了主题出版物的创新传播。
三、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物的传播策略
融媒体时代,面对着主题出版物传播的现状,尤其是其面临的困境,更应该从现状与困境入手,积极探讨主题出版物的传播策略,用技术赋能提高主题出版物的传播效果。
(一)树立融媒体传播意识
根据相关调查就显示了,一些出版社之所有主题出版物传播效果一般,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受到传统传播思维的影响,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选题无需通过传播就可以被广大受众所了解与喜爱。然而,当前的受众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在众多的信息中逐渐分散了其注意力,出版社如果再以过去的思维去传播主题出版物,就到导致主题出版物传播受众面窄小,甚至根本无法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融媒体背景下,出版社首先要从思维上改变,树立融媒体传播意识,将融媒体平台与技术充分应用于主题出版物的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扩大其传播效果。具体而言,出版社应该加大对融媒体传播相关知识的学习,借助自身的优势,从而借助融媒体平台和渠道能够加强主题出版物的传播。
(二)坚持内容为王
融媒体时代,要先能够提高主题出版物的传播效果,首先还是要能够在主题出版的内容上下功夫,坚持内容为王。主题出版的选题、策划等应该要坚守党性,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政策入手,围绕着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策划。首先作者与编辑要能够守好质量第一关。搜集相关材料可以发现,作者与编辑共同保障内容质量方面有不少的成功经验,例如辽宁人民出版社搭建起“中心+平台+作者”的长期供应模式,这样能够为选题的开发以及项目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尤其是对于编辑而言,要树立内容为王的意识,并且不仅要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地位,还要能够有着突出的优秀选题的策划、运营的能力,从而能够结合出版社自身的特点展开一系列主题出版选题、策划等作,以此提高主题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通过内容来吸引受众。当然,在好内容的加持下,还掌握不同媒体的特征,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传播。
(三)注重出版物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融媒体时代,出版社、出版物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发生了变化的。出版社应该充分考虑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注重对用户数据的挖掘,从用户的行为中找到主题出版物传播的有利点。不仅如此,要想打造具有“爆点”的主题出版物,除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发,或者是从社会热点出发这种常规的选题路径外,还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借助用户的兴趣从而完成对主题出版物的选题、策划等工作。那么,如何找到用户的兴趣点?当然是用数据说话,从挖掘用户的数据入手,从而找到融媒体背景下主题出版物的内容。因此,出版物与用户之间关系的改变入手,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为出版出版物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四)积极探讨服务--用户的商业模式
随着技术的赋能,给予了主题出版物新的机遇。因此,出版社也必须要能够转变固有的传播思维和经营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其创新。具体而言,出版社要转变自己的商业理念,要从过去提供产品的生厂商模式转变为服务提供商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视为“一锤子买卖”,相反,应该要注重对持续互动关系的维护,从而能够建立起新型的服务--用户的关系,切实提高出版社的服务意识。这些年,不少的出版社开始尝试知识服务领域,将很多书籍中的知识点转换为短视频或者是用户所喜欢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展开传播,这样就能够贴合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
(五)积极探索出版物数字化创新
融媒体时代,积极探索出版物数字化是主题出版物的必然趋势,主题出版物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纸质书籍虽然在知识服务上发挥了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这种形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受众的阅读需要。因此,出版社要抓住改革的机遇,充分利用好政府给的资助,并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使得出版社数字化模式能够得到资金保障,并未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何倩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