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十点,在浙江图书馆之江新馆五楼古籍部这个象征着文化传承的地方,八小时超长时间、超大容量的“大美杭州——千人专家说城市”大型文旅系列直播《之江文化中心篇》准时开播。
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四馆馆长,主要策展人,非遗传承人,建设设计单位负责人,运营单位负责人,公共文化空间、优质商业空间代表,国际国内相关专家,齐聚之江文化中心,回顾建设经历,探讨浙江省公共文化事业新发展。
本次直播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西湖区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文化和旅游推广中心、西湖区委宣传部、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城市秘密”全案策划。
之江文化中心于2023年8月29日顺利落成开馆,这是浙江省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作为超大型公共文化综合体,之江文化中心由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四馆一中心”组成。它的建成投入使用,对杭州乃至浙江省公共文化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全面揭示浙江省悠久深厚的文化,对四馆进行一次透视与巡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次“大美杭州·千人专家说城市”大型文旅系列直播第三场——“四维合而万象生”之江文化中心篇,以大容量信息,细致梳理之江文化中心“四馆合一”的综合效应,全面揭示浙江省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西湖区的相关领导以及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的馆长、策展人及来自城市规划、考古文博、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等各界专家二十余位的现场访谈,揭示浙江省公共文化事业新时代的思考与发展。
浙江省文旅厅一级调研员、之江文化中心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 罗永祥:
之江文化中心从立项到落成开放历时十一年,为发挥城市公共文化中心的集聚效应,项目选址之江板块后,通过面向国际征集设计方案,广泛征集各界意见,遴选出项目和环境契合度、公众认可度、项目可行性高的现方案后,又经过长达两年时间的反复调整,克服疫情三年等外部环境困难和技术困难,完成项目建设。其中博物馆综合大厅施工过程中,当施工人员在两天内圆满完成重达1500吨,高达39.3米的大厅钢架结构整体一次性提升到位时,现场所有人都非常激动。通过今天的直播,幕后的英雄走上前台,让大家感受到工程的不容易。
之江文化中心总设计师 曹跃进:
“远眺如富春山居图中群山连绵,近观似钱塘江水奔腾而来。”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的文化价值始终是跟城市的文化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建筑更应当是整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地标代言。
之江文化中心以“山水筑境 江南韵味”为设计理念,使四馆各成一体,构建相互环抱、相互对话的空间形态,创造出新的城市空间场域,匠心巧思打造江南山水气质,以大气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汤海孺:
杭州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人口及GDP变化经历了从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再迈入钱江时代2.0拥江发展。2023年亚运会更是加速杭州城市发展进程,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之江文化中心将吸聚更多要素,之江的明天会更好。
西湖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扬:
历届西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之江文化发展核作为推动西湖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同时以核的建设辐射带动了西湖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之江文化中心等10个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形成了一批文化名园,名企,名作,名家,名会。
感谢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信任,之江文化中心最终落子西湖,作为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文化聚落浙江文化新地标之江文化中心,我们将借助中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活动供给打造文化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林亮:
之江文化中心,其实是浙江文化中心。一流的地标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运营,高站位谋篇布局,多举措引优育优,大平台借势借力,一体化运营破题,高效运作、多元互补,高品质开展文化空间的运营。
之江文化中心突破了以往独立的事业单位模式,呈现出一个整体,是市民集聚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公园、是消费场所,是塑造城市形象的载体,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发挥公共文化最大的价值,为浙江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新的引擎。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陈水华:
三十年的考古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把浙江历史往前推了三千年,由七千年变成了一万年。三十年,博物馆的功能、策展理念、技术、事业背景、观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观博物馆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江馆区建成后,新的格局之下形成新定位,现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将更多功能引入,博物馆又了新服务、新理念,更国际,更现代。
从西湖、运河到之江,浙江省博物馆实现精彩蝶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方向明: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
浙江文明一万年,是“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是“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是“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郭艺
作为全国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谋划非遗馆的展陈当中,我们更系统更完整地展示浙江非遗的形态,省级馆的站位,更本真地还原呈现浙江的非遗项目。如果说博物馆呈现的是文物和历史,那非遗馆更多呈现人和过程,展现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说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非遗馆一定是人间烟火。
非遗馆的“镇馆之宝”绿眉毛海船,作为最大的展品,由11名工匠完成,仅仅安装就花了三个月时间,这件直接在场馆中生长出来的海船,和展馆的契合度特别高。在浙江省非遗馆中,有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人,在观展中感受美,参与更多的体验和互动,都是一种很好的非遗文化传承。
浙江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 胡海荣: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殿堂,人民的大学,浙江图书馆的故事,可以从文澜阁《四库全书》讲起。
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迁移,是抗战时期全国众多图书馆悲壮内迁的一个典型事例,它牵动着千千万万爱国人士的心,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它的成功内迁与妥善保管,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一段佳话,彰显了中国人民保护中华文脉的决心和意志,他们舍身护书、不畏牺牲的精神,为我们当代古籍保护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浙图之江新馆作为新的总馆,关注打造高品质的阅读空间——颜值+价值,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市民大书房、文化会客厅、工作室、创新场,数字化改革——让资源触手可及,让服务直接到“家”,共享开放,拥抱未来。
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需要“扫地僧”,也需要更高水平的知识管理技术,图书馆会永远免费开放,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服务。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入图书馆,感受书香浸润,提升文化涵养。
浙江文学馆馆长 程士庆:
浙水敷文,浙江文学源远流长,无论是两次“衣冠南渡”带来的文明迁徙,还是“一部浙江文学史,半部中国文学史”,以及以“矛盾”“鲁迅”“郁达夫”命名的三大奖项,浙江文学馆,都有着足够深厚的底蕴和底气。
浙江是一个持久被文学滋养、又不断反哺文学的文化大省。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常设展陈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域名就是“浙江”。建成后的浙江文学馆,集文献保存、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展览等各项功能于一体,承载了文化传承与弘扬浙江文学的责任,并致力于满足群众对文学的需要。浙江文学馆将属于每一个人,也盼望着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回望文学之乡、展望文学远途。这里,必将是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梦许之地。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新芳,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余梅芳,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 陈敏:
李新芳: 像大屋顶、玉鸟集,都是全省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事业的缩影,体现了公众新的理念、审美,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我们要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重视公共文化的需求和供给、大型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与提升的问题,继续深耕基层,在老百姓的身边,建越来越多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设施。
文艺星火赋美,集聚优势资源,让基于百姓普惠的文化建设,既有诗的美好,也有远方的美好,要竭尽全力以人民至上为原则,发现美好,创造美好,与人民共行。
余梅芳: 杭州书房从2019年开始启动建设,马上会达到130家,总面积超过8万多方,相当于两个杭州图书馆。城市书房三个特点,有颜值,有内涵,有创新,能够代表杭州的气质,吸引群众走进书房。杭州的城市书房有一半是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实现了多元化的内容、多元化参与、多元化体验,是小的杠杆撬动更大的社会文化活动,杭州书房是一个主客共享的空间,居民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
陈敏: 西湖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基于西湖区作为地域面积大,人口比较多的主城区,如何来满足公共文化的需求这一点。一是统筹布局,从南中北分别建设了大型的文体中心,北面三墩文体中心,2.3万方;中片西湖文体中心12.6万方;南片之江文体文体中心3.2万方,这三个建筑加起来18万方,能满足西湖区312平方公里、110万常住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统分结合,比如图书馆体系,从区图书馆到乡镇街道的图书分馆,再到村社的图书室分级分布;文化馆,设有区级文化馆,并实现文化驿站十一个乡镇街道的全覆盖,村社实现十五分钟文化圈,包括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的覆盖,通过总分的体系,覆盖全区。三是社会力量、资源的整合,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城市书房、民生综合体里面的文化空间,包括乡村博物馆,特色主题的图书馆等,大量地引入民间资本、社会组织来运营。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切入口,来给公众提供更加均衡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广胜:
之江文化中心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省博物馆之江馆、非遗馆、文学馆的单体规模也居各省区首位,“四馆”的合院式布局和配套服务中心的丰富业态,将书卷气与烟火气融汇一炉,启用以来,更好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老百姓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立即成了“网红”。
之江文化中心的建成,使浙江增添了一座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地标,是我省持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翻开的新画卷,标志着浙江的公共文化核心平台实现了量与质的历史性跃迁,是以勇立潮头精神建设文化强省书写的时代华章,具有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助推浙江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就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言,我们要不断下提质增效的功夫,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以人为核心”, 持续迭代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多元化供给,夯实骨干队伍,打造之江文化中心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使之真正成为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基础平台,成为全省人民打心里亲近的精神家园,成为八方宾朋来到浙江都争相前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八小时的直播,聚焦时代性与创新话题,让广大观众深度了解代表性展馆的策展思路、展陈亮点及重要展品,进而由对物的直观印象延展至每一件器物与历史文化背景的系统关系,感知场景之外更为深邃的思想以及知识积累。采用主演播室与展馆多场景互动、点与点对话。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画面,权威的解读、深入的访谈,全面展示了之江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