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的顽固存在是影响生态的一大痛点。为此,9月12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组织了20多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的资深清华专家组在“两山理论”发源地湖州,对具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的领先硬核技术:全生命周期绿色生态PMU材料,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
据PMU材料的发明人、山联公司董事长蔡剑勇介绍,PMU材料以无机矿物质为主材料,与一味追求无法达到的“受控堆肥降解”的材料不同,其遵循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理念,具有绿色制造、节能减碳、可循环使用、可回收、可清洁焚烧、可自然降解的特点,并都有相对应的检测报告为依据。
在今年由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共同出台的《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的政策支持下,从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展览五大行业,先行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的使用。 由中国石化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的《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支撑研究项目报告》在去年9月发布。《报告》认为,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存在结构性矛盾,需要正视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场景及产能的有效布局。要重点攻关场景应用,减少可降解材料的高成本布局、应用场景滥用及低效应用开发,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聚焦到直接环境泄露领域。《报告》强调:在现有的末端处理设施中,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对环境影响区别不大,要明确可降解塑料应用场景白名单,将存在直接环境泄露的塑料制品使用场景作为各地制定并出台可降解塑料替代方案的前提。
专家组认为,市场选择一味追求降解的材料本身就是方向错误,更何况所谓的降解是无法实现的“受控堆肥降解”,目前不仅处理设施几乎没有,造价昂贵,且处理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能,造成更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浪费。管理办法中也指出“国家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科学稳妥推广应用替代产品”,所以,一款绿色低碳、具有真正生态价值的产品才是市场所需。
为彻底落实《管理办法》提供坚实保证,夏青院长指出,防止为治理白色污染误入材料歧途,需要重在考察生态价值和生态福祉,用数据证明效果、效益,数据为王、实践优先;这些形成了支持创新的十项全生命周期系统评价指标。包括:生态价值、价低质优、减污降碳、技术可行、按需降解、易于生产、保持功能、提质增效、供应原料、清洁处置。
专家组一致认为,山联PMU材料无疑是一帖治理白色污染的良药,为商务部2023年1号令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最后专家组成员还联合倡议,在山联公司的PMU材料都能满足以上十项评价指标,并能提供报告证明的基础上,可上报至相关部门,结合五大行业及行业相关协会开展先行先试,设立首批生态环境材料应用示范单位,以点筑面,将引发大量中国创新产品为中国和全球禁塑限塑作贡献,扎实落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精神。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