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2023年7月16日至7月20日,西南财经大学“塘”果超甜实践队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叶塘镇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通过走访、实地考察及派发问卷等方式探索兴宁县经济发展状况,探寻乡村振兴新出路。
前期准备,奠定基础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用以线下实地考察为主、辅以后续经济框架分析的形式。团队前期做好风险预估后,将兴宁市叶塘镇确定为实践地,由队员周红旭与实践地各负责人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及与实践地负责人及政府人员的沟通,实践队发现,兴宁市农业组织做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工作,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但同时兴宁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业呈现出下降态势。因此,实践队决定针对兴宁市叶塘镇当地种植园与产业园以实地走访调研、问卷访谈的形式展开实践。
实践队做好各项分工,在线上通过各种媒介收集好资料,自制了对话种植园负责人、对话产业园负责人、对话当地政府官员的有关问卷等实践用品,购买了横幅、队旗等宣传用品,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和B站账号用于推广实践并发布了六篇介绍实践进展的推文。
实地考察,躬耕于行
实地考察是最直观的感受经历与信息来源。7月16日至7月19日,实践队依次实地考察了叶塘镇仙草种植园、兴宁市医疗器械产业园以及客家围龙屋等地点。在走访的过程中,实践队直观感受且体会了当地乡村的特色发展形式,了解了叶塘镇的整体风貌。
在参观仙草种植基地的过程中,当地王书记详细地为实践队成员介绍了仙草田的种植情况与耕种模式,并介绍了仙草的加工方向及销售途径。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考察种植园。通讯员 刘晶津 摄
在参观医疗器械产业园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依次来到了工作车间,参观了助听器、血压计等医疗产品的生产线,并在负责人描述下对该企业的大致生产流程进行了初步了解。同时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直观地体验到了严格除尘除静电举措等生产规范以及从电路焊接、产品组装到性能检测的车间明确分工。
图为产业园车间工人的劳作情景。通讯员 刘晶津 摄
在参观客家围龙屋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在当地居民的介绍下,了解到了客家土楼的建造原因、内部构造,以及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进程中客家土楼中居住者的流转与迁出,了解到了当地传统的文化风貌。
访谈对话,切实体会
访谈对话是了解产业发展概况的快捷方式。实践队成员依次对种植园负责人、当地政府人员、产业园负责人、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对话。
通过对种植园负责人的访谈,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目前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空心化,负责人谈到:“一个贫困的地方,(年轻人)回来以后你没有一个平台给他去施展,要资源没资源,要那个发展的方向也没有方向,所以说出去(在)那边工作(在)那边生活(在)那边成家立业,所以现在这个空心化很严重的”。此外,根据负责人的谈话,队员们了解到:即使有许多年轻人想回到乡村,但是乡村本身较为贫困的经济基础导致其无法提供合适的平台为归乡的年轻人发展;再者,农业本身相较第二、三产业,个人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算高,且较为贫穷的乡村尚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而使得乡村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但与此同时,正如种植园负责人所提到的,“我们也是向着一个目标进发,就是说把这个乡村振兴和助政方针有机结合,做出一个产业,做出一个实施,为村集体为群众,一个就是说经济利益的”,兴宁市政府出台了较多的如保价收购等相关政策助力种植业的发展,并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形式以实现产业的构建和平台的搭建。
通过对政府人员的访谈,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叶塘镇政府一方面是与上级政府一同推出扶持性的政策通道,“刚才提到了绿色通道,它可以加快产品审批速度,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缩短”,即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推出种植园和产业园以及提供一些简化程序的绿色通道;叶塘镇政府另一方面替当地居民与产业牵线搭桥以解决问题,如鼓励、帮助农民组织耕作并推出相应的奖励措施,帮助解决农民与产业园、种植园间的土地流转整合的问题等。政府官员在谈话中强调:“农村事务涉及到农民利益的复杂性是正常的。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我们理解并接受新事物……但在农民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实际上,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他们不会种植没有经验的新作物。因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的目的就是鼓励有人去尝试,吃到第一个螃蟹。”
通过对产业园负责人的访谈,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产业园是以深圳研发为基础而组建的,产业园在深圳部分的研发结果的基础上,在兴宁市本地招募工人组织生产,为当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更重要的,产业园负责人谈到:“本地的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青年计划这样的计划。加上我们公司也特别的希望能够吸纳这些年轻人,所以给的薪酬都很高,然后呢,可以有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回到我们当地的这些企业。”据悉,产业园的组建是形成了一个就业平台,是对叶塘镇等人口空心化的乡村的起到人才回流的作用,即吸引广大年轻人回到故乡、建设故乡。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当地居民访谈。通讯员 况苏桐 摄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仙草的种植是当地药监局基于当地气候而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同时政府也在寻找到仙草种植的能手并将经验传播给其他农户,并且在针对人口空心化的劳动力缺失现象积极整合荒地筹建种植园。但当地居民谈到,一方面由于本身的发展水平有限,叶塘镇暂时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机械作业与生产;另一方面农业本身是一项“靠天吃饭”的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本身尤其是经济作物的收益无法实现商业化、现代化地精确量化。他们在采访中讲到:“因为种地它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你要年轻人,还有技术;要有技术,而且又还要年轻人有钱——因为投资农业他是很大一笔投资:又要年轻,又要很肯去干活,而且还要有钱,这样的年轻人特别少。你要结合起来看,这样的年轻人很少”。另外,当地居民也提及:“销售这一块是比较比较尴尬的,因为怎么说呢,我把精力已经丢到那个地里面了,我没有精力去搞销售那一块。假设说啊,因为一个人的精力他是有限的,你要又要把地给种植好,然后又要把它保管好,采收回来又要保管好,然后又要把它分类或者是包装好,然后再去找渠道去销售。说实在话,把一个农民逼的太多技能在里面。”最后,当地居民也谈到,发展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整个行业的参与者都沉下心来慢慢累积,等待收获。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产业园的合照。通讯员 周红旭 供图
通过这几天的调研,实践队得出结论:叶塘镇在做到将推进第一、二产业开发与脱贫攻坚等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新式技术,多点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赢,其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但同时本身仍在前行的道路上,还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好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道路。(通讯员张韦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