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医院成立于1958年,坐落在县城南大街60号,60年多年来,它伴随着全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步伐走过了兴衰成败,起伏发展的风雨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县医院在历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努力下,本着治病救人,为群众解除疾痛的初衷和“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服务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奋争传承和矢志不渝的开拓创新,从医疗设备极其简陋、诊疗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的小医院,蹒跚起步,励志前行,不断发展成为今天设备与专业队伍初具规模,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国有制综合性医院。几代医院人用清风正派的医风、纯正高尚的医德、精湛细腻的医技和良好的医疗服务水平,赢得了全县和邻近县域人民的信赖与支持。
米脂县医院首任院长为姜少山,依次有常文中、李毓璘、张向洲、李旺林、侯忠平、高建国、高龙等。姜少山出生于军阀混战的1929年,米脂县高渠乡姜兴庄村人。家里他最小,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姜少山虽然出身农村,但由于父母特别能吃苦,家境还算殷实。1941年,姜少山和两个哥哥都在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读书,这对于当时处于贫困时期的农村人来说真不简单。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可不是一般的中学,得益于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大力支持、奔走斡旋,征得民国时期榆林镇守使井岳秀首肯,并报西安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教育厅备案,于1924年开始筹建,1927年正式宣布成立的米脂第一所中学。
姜少山在米中上到高二,也就是1944年,陕甘宁边区急需医疗人才,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医专,里面的老师很多是国外援助共产党的医学高级人才,招生要求和教学水平都相当高。由于姜少山学习成绩优秀,文理兼备,所以被顺利招入该校学习。
据姜少山次女姜锐所述,其父聪明好学,在米中读书期间一直是尖子学生,12岁时写的作文就在米中八卦亭上当范文展出。当时有很多学生围观,姜少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凑过去看热闹。由于他个头太小,踮起脚尖也看不到情况,但听到有同学念他写的作文,才明白发生了什么。姜少山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对天文地理历史知识如痴如迷,将一本厚厚的辞海熟记于心,还爱好音乐,自带唱歌天赋,在延安上学时期就演过“夫妻识字”节目。文革前医院经常参加县上举办的大合唱,姜少山还是领唱。
姜少山知识渊博,不仅文科、理科学得好,英语功底也非常了得。这得益于他上陕甘宁边区医专时期西方老师的西式教育。姜少山有一子两女,儿子是米中著名的物理教师,长女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两人都能考上重点大学离不开姜少山的谆谆教诲,尤其是英语方面帮助很大。次女相对哥哥姐姐来说有点娇生惯养,没有考上大学通过招工进了县医院,虽然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但是语言组织能力相当强,这得益于父亲扎实的语文功底。次女名姜锐,心直口快,为人做事豪爽大方,乐善好施,传承了父母优良的家风家教。姜少山的另外一个哥哥和他同时考进了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同一个级别,解放后任青海省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姜少山的很多同学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一个更是西安医学院的院长。也就是说,和姜少山一同毕业的那批学生基本都是社会栋梁,省级干部也不乏少数。
姜少山决心从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个得了中耳炎的哥哥。中耳炎在当今的社会来说是个小病,但是在解放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确实难以治疗,最后引发颅内感染形成脑脓肿。哥哥病情严重的时候,姜少山去城里找到了一个国民党的退役军医,老百姓叫周医官。见到周医官的时候,他正拿着一颗大大的红苹果,坐在躺椅上边摇边吃。姜少山家庭虽然较为优渥,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苹果,可见这周医官有多势大。无论姜少山怎么哀求,甚至放下银元,三番五次都请不动周医官。可怜的哥哥终究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早早离世。姜少山很是佩服这个哥哥,不仅学得好而且颇有胆略,他经常念叨哥哥要是活到现在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哥哥的离世对姜少山的打击很大,他心里暗暗发誓要学习鲁迅从医救国,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姜少山在1947年19虚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子洲县医院院长。由于面容年轻,当地老百姓来看病的时候总是误走到一些年长的收费和挂号人员那边,经过这些人的指点才确定姜少山才是真正的医生。姜少山任子洲县医院院长十年,为无数老百姓解除病痛,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至今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子洲人对姜少山的医术和为人赞不绝口。
1956年3月姜少山从子洲调到米脂,任米脂县人民卫生院院长,后改为米脂县医院。他作为县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从建章立制抓起,自己亲手抄拟医院规章、制度,上墙约束,以身作则,自觉执行,模范遵守。在任院长期间,用制度管理医务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吃苦在前,以实际行动带动县医院一班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坚持办院方针。
在县医院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十分落后,办院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坚持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患者分忧解愁,赢得群众赞誉。在业务方面,他基础理论扎实,爱学习、爱钻研,又虚心向各学科前辈请教讨论,不断地进修学习,不遗余力提高县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倾心带教年轻医生,带出来像李旺林等年轻有为的内科骨干医生,为米脂县医疗卫生事业和医院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少山不仅是一名临床医师,业余时间还自学麻醉。那时候医院都用乙醚麻醉。乙醚首先会抑制大脑皮质的功能,进而影响脑干和脊髓,引起全身麻醉,危险性很大。由于刺激性强,副作用大,还存在爆炸风险,后来逐渐退出了临床使用。姜少山对病人和蔼可亲,在麻醉中经常和病人拉家常,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从医几十年从未发生一起麻醉责任事故及技术事故,且麻醉效果非常好,受到了手术医生和手术患者的一致好评。
看病难如同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困扰在我们很多百姓的心中,尤其在建国初期。在青黄不接的年代,陕北地区极其贫困,老百姓大多营养不良,患病的人很多,由于没钱看病,很多人不明不白地就死掉了,有些人患病能遇到个好医生就不错了。姜少山不仅是一位好医生,而且还是一位全科医生。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全科医生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是一种四不像,但在交通极不发达的五六十年代,全科医生反而受到老百姓的喜欢。
姜少山不仅精通内科、看儿科,常见的外科病也能处理,而且自学中医、中药,尤其擅长针灸,编写过中草药手册和针灸手册。他开中药量不多,不像现在的中医一开就是几十服甚至一年四季都让患者服用,但效果却是出奇的好。过去没有疫苗,小儿百日咳患儿特别多,大量的抗生素、激素上去不管用,姜少山很少给患者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三服中草药上去就能达到药到病除,特别出名。
姜少山酷爱读书,很多专业都是自学。工作那么繁忙,每天早晨五点起床看书看到早晨上班时间,晚上九点到十二点是固定的阅读时间。他还利用广播学习英语,翻阅外国文献资料。当年榆林地区著名的老中医李世平七十年代曾在米脂工作,经常和他探讨中医,对姜少山无师自通的中医理论基础非常佩服。米脂西下巷张继德的外婆是绥德人,瘫痪在床多年,专门从绥德来米脂找姜少山针灸,最后可以自由起坐,拄拐杖可以下地行走。曾任米脂县医院党支部书记的王兴隆当年在绥德保育小学上学,这个保小的学生大多是烈士的后代,姜少山当过保小的校医,每次王兴隆头疼,只有姜少山的针灸才能控制得了,所以王兴隆自始至终都感激姜院长。当年绥德专署有个专员姓霍,深知姜少山医术水平,父母每次有病,总是邀请姜少山去家里看病。八十年代,后来当了院长的延大医学院毕业生李旺林,经常到姜少山家里虚心向他学习,讨论临床业务,姜少山也很欣赏这个年轻人,和李旺林成了忘年交,姜少山病重期间已经不是县医院的人了,但是李旺林仍然背着他楼上楼下做检查。
文革期间姜少山是米脂县医院的“三驾马车”之一,由于他工作认真,给医务人员规定的条条框框太多,被当做“走资本主义路线当权派”遭受造反派无数次的批斗,家门上贴满了大字报,白天上班晚上写检查。但他从不拉帮结派,不为五斗米折腰,清廉正直,淡泊明志,在被免去院长后又担任副院长的十年期间,潜心钻研业务,于1975年创办米脂县“中西医结合办公室”,也就是米脂县中医院的前身。当时白手起家,在米脂东大街租房子,白天在那边购置办公用品,制定规章制度、各种操作规程,晚上回来还要给孩子们做饭,既当爹又当娘,扮演几个角色,辛苦自不必说。姜少山担任米脂县中医院院长三年,1981年离职退休。
1966年文革前米脂县医院医疗技术力量相当雄厚,有一大批外省来的如严永辉、魏俊琦、韩尉、闫悌徽等专家教授撑大梁。“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米脂全县经济濒于崩溃,财政收入锐减,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到文革结束时很多外地专家都调回了原籍,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也随之一路下滑,深受文革重创。直到现在米脂老百姓还津津乐道,特别怀念这些外地专家。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人次才奇缺,那时候的县医院院长和县长齐名,工资级别和县团级干部一样高。姜少山分别任子洲县和米脂县院长近二十年,不仅在两地享有很高的威望,就连陕西省卫生厅厅长都知道姜少山的大名。对于当时来说,姜少山内科诊疗水平特别精湛,那时候经常为西藏地区征兵,姜少山任主检,负责心脏杂音听诊,为征兵工作把关体检,多少年来米脂县无一例因体检不合格而退兵。
姜少山廉洁自律、爱民勤政、以身作则。他从不收受病人送的礼物,甚至连几个鸡蛋都不收。他的爱人和孩子们从来不以院长夫人、院长子女身份自居。姜少山爱人经常有病需要花钱,反而还经常从家里拿钱帮助那些交不医药费的病人。姜少山刚直不阿,从不利用职权贿赂上司,甚至当时有个县长需要几尺医用纱布和他开口,他都没答应。姜少山跑前跑后为县医院修建了几十孔窑洞,最后竟然没有给自己和子女留下一孔。
姜少山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的性格直接影响到了子女。次女姜锐九十年代在药房上班,一次她值班的时候,来了一位从县医院退休、在米脂街上开诊所的老前辈,拿了一堆快要到期的青霉素,想让姜锐给他调换成新批号的。换了一般人都会不好意思给这个老同志行个方便,没想到姜锐对这个老同志说:“一是不知道您的药是不是正路来的,二是把快过期失效的药品放在药房万一及时卖不出去会让医院报销,这样会损害国家的利益。”气的这位老同志指着姜锐的鼻子骂道:“和你老子一路货色。”正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姜少山成年以后只落过两次眼泪。一次是爱人年纪轻轻就去世,看到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哭天喊地,他也忍不住潸然泪下;再就是职称,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的技术行业晋升职称难。在县医院成立后的十多年开始,也开始评审职称。那时候文革已经开始,姜少山这些“臭老九”被打倒,职务被降级不说,工资也连降几级,还差点被关进牛棚。虽然他科班出身,学历很高,但是直到离开县医院,主治医师职称都没有给评上,莫名其妙给了他一个类似行政上的职称,叫什么“主管医师”,有点不伦不类。曾经堂堂一个县医院的院长,为创建县医院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专家型人才。
姜少山不仅严以律己,对家属也严格要求。爱人原来是一名人民教师,毕业于绥德师范,住在县医院家属院。为了照顾几个孩子方便,爱人提出想调到县医院工作,但是姜少山认为她学的不是医学专业,让众人说闲话,硬是让爱人重新学医,不得已爱人又考取了陕西省卫生学校药剂专业,拿到毕业证书才调到县医院药房工作。
姜少山不苟言笑,但他也有网开一面的时候。据已经退休的内科医生魏恩普讲,姜院长平时很严肃,很少和同事开玩笑。有一次他做了一件对医院有贡献的小事,受到医院的表扬。没想到姜院长在会上给他塞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奖励小魏女朋友一枚”。那时候他还没有结婚,看到这个小纸条感动不已,也说明姜院长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来自西安蓝田县的小伙子。这可能是姜院长唯一的一次与下属开玩笑了。
姜少山一生传奇、一生坎坷,儿女说父亲没有想过一天清福。医专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在陕甘宁边区医院当医生,年纪轻轻就到子洲当院长,绥德专区当医防队队长、医院医务部主任。他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筹办米脂县医院、米脂县中医院、米脂县卫校,工作上辛劳不说,家庭情况也不如意。爱人一直有病,到35岁又得了自身免疫性疾病,39岁就早早去世,留下三个孩子都是他一边上班一边抚养成人。高强度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50多岁就得了乙型肝炎,仍然废寝忘食搞工作,发展成肝硬化。直到58岁时子女心疼他,给他找了一个老伴,但一年多时间,也就是1988年5月,姜少山终因病重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9 岁,享受副厅级待遇。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回顾父亲姜少山的一生,子女们在为有这样一位敬业奉献的父亲骄傲的同时,同时也非常伤心悲痛。姜少山院长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是精神遗产三个子女一辈子都享用不尽。(李胜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