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全国共举办了98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而在形式众多的活动中,由十八数藏在长沙铜官窑古镇百年花鼓戏楼中举办的“非遗少年”非遗进校园成果展,以独特的青春力量闪耀“非遗日”,助力传统非遗的守护与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开幕式上十八数藏创始人柏松还宣布成立了“新生”非遗传承专项基金,将从宣传、保护、传承、创新四个方向,通过发掘非遗项目、扶持非遗传承人、数字化制作传播非遗精品等方式共同探索非遗“新生”新可能。一个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艺术公司,为何会对非遗文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还要从十八数藏在非遗保护上的初心说起。
光阴如卷,传承之中见新生。在所有关于非遗的话题中,传承是不得不提的一环,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57人。其中7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比高达71%,百岁以上的传承人超过40位,而50岁以下的传承人目前仅18人,人才的断层让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着“隐入尘烟”的危机。
对此,十八数藏始终将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首要责任,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非遗传承提供新思路、新道路,比如近期携手滩头年画高腊梅作坊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上线了《楚南·滩头木板年画》系列数字藏品,将滩头年画作品与美好寓意,在数字世界延续传递、永久留存;与泉州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红萍共同推出了《宝盖观音》《高山流水》等木雕精作,让传统技艺与苍古木材呼唤出时代精魂;金石篆刻、京西皮影、潮州通花瓷、龙泉青瓷、苏绣、景泰蓝、京绣、蜀绣、海派剪纸、济阳黑陶、花丝镶嵌、蹴鞠等一系列主题藏品,以数字化技术清晰呈现出非遗的精妙与典雅,十八数藏让非遗的古老技艺在数字世界中永久流传。
新时代下,如何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强国建设增添非遗力量,需要所有人的不断尝试、创新与实践。伴随着十八数藏助力非遗“活”下去、“火”下去的不断实践与落地:与近百位非遗传承人、数十家政府机构与知名单位建立合作,推出300+非遗藏品并携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探索数字藏品与非遗传承的公益良性互动之余,想要成立一只非遗传承专项基金的想法越来越清晰。“‘新生’非遗基金运作的重要理念,并不只是单纯拿钱去资助与帮扶传承人,而是探讨和支持并真正发扬光大精湛的非遗文化。”十八数藏创始人柏松说。
面对非遗传承,人们往往只关注如何保护上,却忽略了如何能让其恢复造血功能。十八数藏“新生”非遗传承专项基金的初心,是希望能推己及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非遗保护的新模式,助力培养非遗新造血系统。为此,十八数藏将依托自身平台优势,一方面与地方非遗协会与机构合作,发掘传承人较少或濒危的优质非遗项目,一方面与协会、机构等制定保护扶持规划,依托平台载体作用,将非遗与平台合作艺术家衔接,围绕非遗开展创作并发售数字藏品,双向赋能。
十八数藏还将发挥资源优势,扩大非遗“新生”的合作范围与形式,与协会、机构不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之间、传承人与机构之间的交流活动,互相借鉴,加强合作,打造出优质非遗典型。同时以在地“非遗工坊”为基础,设立非遗体验、研学基地,邀请在地非遗传承人、平台进行合作,形成系列活动,号召更多有志人士参与到非遗保护事业中来,促进传统非遗融入大众生活。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传播与共享,以十八数藏为代表的新媒介与新科技,让非遗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也为高质量的文化内容注入了技术的翅膀,赋予非遗全新活力。十八数藏“新生”非遗传承专项基金将一颗种子埋入了更多人的心中,我们期待这颗种子发芽的那一刻能让更多人开始觉醒,成为“非遗守护人”中的一份子。“新生”非遗传承专项基金将与所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起,让非遗在“新生”过程中绽放出耀眼光芒。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