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隐没千年的南朝古刹——定林寺在江苏南京重见天日,那里埋藏的不仅是一座古迹,更有一脉文思。因为在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就是在定林寺创作了一部纵览古今、历久弥新的中国文章学元典《文心雕龙》,留下了一把打开中国文学宝库的钥匙。
一座古刹,时隔千年重现;一部典籍,让古今“文心”相通。全书仅3万余字的《文心雕龙》,何以成为无数读者眼里的“写作高分秘籍”?4月2日(周日)晚八点档,随《典籍里的中国》共赴一场文学、文采之梦,在“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的千古文思中,体悟刘勰如何用一生熔炼“文心”,为后世指明“立文之道”。
全书仅3万余字却火了千年
《文心雕龙》可以有多美?
《文心雕龙》全书共50篇,论及30多种文体,以3万余字基本概括从先秦到晋宋千年以来的文学面貌和发展规律,全面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了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理论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对当今文艺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深厚的价值?主持人王嘉宁将与三位专家学者共同为大家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结合刘勰在《序志》篇中的记载介绍道:“在刘勰看来,‘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则指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才能够创作出有体有用的好文章。”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应时而生的典籍。在它诞生之前,诗文创作虽盛,作品却良莠不齐,文章离经典越来越远,文学评论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为此,刘勰在定林寺跟随僧祐生活的十余年里,遍览名家之作,纵论各种文体,总结创作方法,最终著成《文心雕龙》,它也被奉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
翻开《文心雕龙》,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氤氲着中国古典文学之美。例如“风骨”一词,原本主要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而刘勰在《风骨》篇中,将“风”与“骨”凝结为完整的文论范畴,提出“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认为文辞情采应该同君子一样有骨力和气概,文辞表达精当,情感抒发要昂扬爽朗。这也引起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的共鸣,在她看来真正为人们所喜爱,为时代所需要的作品,也应当具有“风骨”的力量。
节目访谈现场,蒙曼教授还指出《文心雕龙》的一大亮点——每篇结尾都有一段“赞”。它和当下大家所理解的“点赞”不同,是刘勰对内容要义的总结,普遍采用四言八句的形式,如诗歌般富有美感。例如《指瑕》篇的“赞”中说道“羿氏舛射,东野败驾”,八个字包含了两个典故,借此说明即便再有才华的人,稍不注意也会出差错,因此人们在创作中应当秉持谨慎的态度。
戏剧舞台首度构造多重梦境
邀你共赴刘勰的“文学之梦”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生平在史料中着墨甚少,主要源自《梁书·刘勰传》当中的三百余字,里面记载他自幼便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仍发奋读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戚良德介绍,刘勰在《序志》篇中记述的两个梦也是学界推测刘勰生卒年的重要依据。7岁时,刘勰梦到天上布满锦绣般的彩云,彩云可以理解为天的文采,说明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才性;30岁时,刘勰又梦到自己手捧礼器,跟着孔子往南行,这表示他有着继承儒家“经世致用”这一文道传统的想法。
在与专家多次讨论后,本期节目戏剧舞台决定用刘勰的这两次美梦为创作支点,首度构造出多重梦境,并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刘勰的对话中,铺陈出《文心雕龙》的创作历程和刘勰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节目组还加入了对刘勰“深爱接之”的昭明太子萧统这一角色,将萧统主持编纂《文选》的经历与刘勰《文心雕龙》产生的影响有机结合,双“文”相会巧妙地展现《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而刘勰、萧统将分别由涂松岩、董畅扮演。
戏剧演绎中,彩云的意象贯穿刘勰和萧统的传奇人生。当彩云流转,经历过生死分别的他们最终在彩云中“重逢”,让蒙曼不由得感慨:“戏剧结尾设计得太巧妙了!刘勰和萧统,一个是清寒文人,一个是昭明太子,但是他们都有一颗文学心,有一个‘文心’梦。”
作为中国文章学的元典,《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论史上如巍巍高山,屹立不朽,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智慧穿越千年仍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也逐渐发展成一门显赫的学问——“龙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继承先贤的人文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书写出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4月2日(周日)晚八点档,敬请期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十期《文心雕龙》,让我们一起秉承先贤之志,雕千年文脉,传中华精神!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