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经说道:“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一句话完美诠释了功成名就者,不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用苏轼这句名言来形容杨军里这位从凉山深处走出来的彝医再贴切不过。他面对常人无法想象之困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之精神,最终走在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弘扬彝族医药的道路上。
家父离世 决心学医
在杨军里的回忆里, 父亲虽是一个不善言辞之人,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对家人的爱。出生于清贫家庭的杨军里,从小并未感受到物质上的匮乏,父亲从来都把最好的吃食留给他,从山外带回新衣让他穿上。可以说,那份浓浓的父爱,早已融入杨军里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中,悄无声息的温暖着杨军里的心。
在杨军里的心中,父亲犹如一座“雄伟大山”,他多么希望这座“大山”能一直成为自己的避风港。可惜天不遂人愿,父亲因病倒下,因为家住偏远山区,医疗条件有限,就这样,父亲就此永远闭上了眼睛。“雄伟大山”的离去对于杨军里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但也促使了他走上了学医之路。
杨军里的求学之路遍布荆棘,离开家乡,诚意满满前往凉山拜师,却遭到了师父的拒绝。挫折并没有让杨军里退缩,他依然执着地恳请师父收留,并向师父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故事。动人父子情打动了杨军里的师父,决定正式收他为徒,倾囊相授。
拜入师门的杨军里,无论是在凉山还是在重庆,都严格遵从师父们的教导,废寝忘食、埋头苦学、孜孜不倦,用心研究相关病理知识和治疗方法,遇见疑难之处,打破砂锅问到底,只为精益求精。在跟随师父实践时,杨军里仔细观察每一种疾病发病时的症状,并进行详细记录,只为让自己经验更加丰富。除了跟随师父们学习医学知识外,勤奋上进的杨军里海纳百川,每每遇见认识药物或懂得一些简单治疗方法的人,都会向他们虚心学习。另外,杨军里在多年学习过程中,节衣缩食买回了众多医学书籍,挑灯研读,进步神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迈进的杨军里已然学有所成,不仅到了师父的认可,而且彻底爱上了中医。杨军里认为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诊查手段,到医理分析,再到用药之道,阴阳平衡,五行相生,三才契合的哲学理论始终贯彻其中,可谓博大精深,值得自己穷其一生的时光,去深入研究。
十余载时光,如白驹过隙,在离开师父们的那一天,杨军里泪如泉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杨军里成长道路上,师父的养育之恩,教育之谊让他终身难忘。在师父的引导下,杨军里走上了从医之路,赋予了人生新的前进方向,可谓“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所有的感谢、感恩、感激,在分别的那一刻,哽咽在喉,唯有把师父传授的知识发扬光大,才无愧于师父的教导。
牢记教诲 行医济世
学有所成,离开师父后,杨军里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漫漫行医路。他每天背着医药包跋山涉水,穿梭于各个村寨之间,行医济世。无论刮风下雨,酷暑难耐,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不辞劳苦地去帮人医治。尽管一路走来非常辛苦,但是杨军里心中没有一丝动摇。每当病人病情好转,杨军里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成就感。最有意思的是,杨军里每次给孩子们治疗时,孩子们都会害怕的躲起来,为此每次他都会准备一些糖果,给看完病的孩子分一颗,孩子们破涕而笑的样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杨军里根据多年来的实践,针对农村常见病症,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杨军里就此名声远扬。近年来,杨军里专心研究彝族医药,发掘整理彝族医药精髓,坚持常年为周围的人民群众看病,却很少收取费用,对困难群众更是实现免费医治。不知不觉中,杨军里的医术已经成为周围人民群众心里最认可的健康保障。
当下,伴随着医疗工具和技术的日新月异,杨军里已经能治愈更多疾病。他的成长史不仅是一部励志剧,也折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杨军里相信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进,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他也有机会为更多父老乡亲谋福音,以自己的力量,为中国基层医疗事业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