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家电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快讯 > 正文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振兴”政策中“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的 发展演进与经验互鉴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振兴”政策中“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的 发展演进与经验互鉴
2023-01-05 22:30:26 来源:财讯网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日两国互为近邻,同为亚洲和世界重要国家,具有地理相近、人文相通的独特优势,两国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脉中不乏相近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同时在文化社会层面面临着诸多相似的问题和挑战。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振兴”政策,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机制建立、项目运作、成果运用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可资参考互鉴的经验成果。特别是在从本世纪初至今实行“人文社会科学振兴”政策的过程中,日本始终将“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作为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振兴事业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较系统地回顾梳理了“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从2003年至今在日本的发展演进历程,并总结分析其对我国当前新文科建设的参考价值。

一、“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的发轫实施(2003—2012年)

作为负责统筹日本国内的教育、科学技术、学术、体育和文化等事务的日本中央政府行政机关,日本文部科学省(以下简称“文科省”)在科学技术及学术审议会中设置有学术分科会,负责调查研究、审议论证日本的学术政策。本世纪初,面对日本国内与国际共同面对的生态困境、金融危机、价值构建等与人类生活方式相关的种种社会问题,学术分科会以学术机构的视角,深刻反思了人文社会科学在克服各种现代性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学术分科会新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审议了当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课题及振兴举措,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在未来社会中应担当的角色,于2002年形成报告《人文社会科学的振兴:当前为了应对21世纪被期待的角色而采取的振兴政策》。

上述报告指出,2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应承担四种功能,一是批判性功能,二是继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功能,三是解决现代性诸问题的功能,四是以学科融合重组知识的功能。2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克服现代性的各种问题,构建能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的新的文化认同与文明,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类与社会的存在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特别委员会在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课题设定型项目研究(課題設定型プロジェクト研究)”的构想。所谓“课题设定型项目研究”是指,研究者直面现实问题设定课题,将专门化、细分化的各种学科学问统合化、综合化,各领域的研究人员要共同开展跨学科、学科融合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作为资政建议向社会发表。“课题设定型项目研究”最大特点是强调打破学科壁垒、直面现实问题。在组织架构上充分发挥日本学术振兴机构(以下简称“学振”)作为日本学术振兴核心机构的作用,强调灵活高效的协作制度,重视对参与项目的青年研究者的领导力培养。“课题设定型项目研究”强调,通过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可以交流互补方法论与价值观,这也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推动研究者在自身的学术专长领域成长发展。

2002年上述“课题设定型项目研究”构想提出后,2003—2012年间,“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的框架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形成了包含五大类的“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设定型研究推进事业(人文学・社会科学における課題設定型研究推進事業)”。从项目主导方来看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由“学振”主导,第二类由“文科省”委托“学振”组织实施。“学振”主导的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3—2009年开展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研究事业”,2009—2012年开展的是“以跨领域融合方法革新为目标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事业”(以下简称“跨领域融合事业”)。“文科省”委托“学振”组织的项目统称为“应对政策与社会需求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事业”,共包括三个阶段:一是2006—2011年间实施的“作为对象的世界:需求应对型地域研究推进事业”;二是2008—2012年间实施的“以解决近期课题为目标的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事业”;三是2010—2012年间实施的“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日本研究推进事业”。

上述共五类“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从2003—2012年共立项33个课题,每个课题研究期限为3—5年。其中以“学振”主导推进的“跨领域融合事业”项目数量最多,共立项课题13个。“跨领域融合事业”的设立理念来自2009年“学术分科会”发表的报告《人文学及社会科学的振兴——通过“对话”与“实证”形成文明基础的路径》。“跨领域融合事业”强调各种领域通过作为“对话”的共同研究推进事业发展,克服研究细分化,拓展本领域的方法论视野,实现学科发展的根本变革与飞跃。“跨领域融合事业”作为需要学科间协作以及与社会共同推进的研究项目,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系统应对非常时期的方法,二是从社会背景与文化土壤的角度考察新科学技术与新制度的产生,三是以亚洲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技术的制度设计。

二、“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的整合发展(2012年至今)

2011年,“文科省”科学技术及学术审议会学术分科会下属的人文社会科学振兴委员会对“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的实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形成报告《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设定型研究推进事业改善》。报告提出,为了以全球化课题为重点进行学科融合,同时对政策和社会课题提供更充实的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设定型研究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完善措施,包括整合现有项目、形成更多元的评价机制、推广成果传播等。同年3月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也引发了知识界的深刻反思。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以人类、文化、社会为研究对象,学术对于社会安宁与幸福负有重要责任,在对灾难的忧虑中,如何面对人类与社会开展研究活动?基于重大的学科使命感,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振兴委员会发表了报告《面向克服风险社会与成熟的知识社会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振兴》。该报告深化了人文社会科学特别委员会2002年《人文社会科学的振兴:当前为了应对21世纪被期待的角色而采取的振兴政策》报告的基本观点,强调今后人文社会科学的振兴要坚持的三个方面,一是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的统合性,二是社会对学术的要求以及学术应作出的贡献,三是全球化的国际学术空间。

根据上述报告得出的结论,2003—2012年间由“学振”和“文科省”分别组织实施的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在2012年之后整合为新的两大类研究计划。第一大类是“课题设定先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事业”。该项目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中心的小规模的基础的共同研究,最初包括“领域开拓(領域開拓)”“实际社会应对(実社会対応)”“全球化展开(グローバル展開)”等三个课题方向,2021年又新增了“学术知共创(学術知共創)”方向。其中,“领域开拓”方向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以期为新的研究领域带来“预想之外的飞跃”并持续完善新领域课题的方法论;“实际社会应对”方向强调实务工作者与研究人员共同参与,通过领域间的合作开展面向社会贡献的共同研究;“全球化展开”方向推进以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为对象的国际共同研究,通过构筑国际网络与海外研究者对话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表研究成果;“学术知共创”方向注重从人文社会科学固有的本质出发,对未来社会将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作出有意义的回应。第二大类是“战略创造研究推进事业(社会技术研究开发)RISTEX”(以下简称“RISTEX”),该项目更侧重于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实用性,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也能对自然科学有所贡献。RISTEX同样包括四个课题方向,一是科学基础创新政策;二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伦理、法律制度、社会课题(ELSI);三是达成可持续发展(SDGs)目标的创新研究;四是构筑预防社会孤独症的网络系统。

通过上述梳理可见相较于2012年以前的“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整合后的两大类计划依然以“课题设定型”为基本特征,但在项目整体框架上有了更为细化、更有针对性的设计,在项目规模上也有较大的增长幅度。根据“课题设定先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事业”与“RISTEX”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统计,上述两大类计划从2012年以来支持了130余个研究项目。如在第一大类“课题设定先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事业”的“全球化展开”方向,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特别任用教授佐藤学牵头来自日本各高校20余名教师组成的团队,于2016—2020年完成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内容与方法创新上的国际比较”。研究从“大学与社会”“政策制度”“实践领域”等三个方面,选取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例与日本进行比较,以多样化的教育学研究成果为日本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改革提供决策建议。如在第二大类“RISTEX”的“SDGs创新研究”方向,入选项目坚持日本第6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提出的学科融合原则,综合运用经济、社会、环境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产生的“联合知识”,助力达成“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社会”的“社会5.0”目标。除了文理融合的学科视角,“SDGs创新研究”方向还强调政府、学术界、产业界、民间社会、媒体等相关利益各方从长远角度解决特定地区的社会问题,同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

三、“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互鉴作用

2020年11月,教育部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宣言》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2022年4月,《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印发。《规划》要求,要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本文所梳理分析的日本“人文社会科学振兴”政策中的“课题设定型研究计划”体现了突出的问题导向、学科融合、全球视野等特征,其运作20年来的经验对于推动我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是以问题导向为目标。从学科的固有性质上看,相比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功能大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但文科教育同时还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新时代新文科要进一步将学科发展的“小逻辑”融入时代发展的“大逻辑”,由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形成政产学研各方资源力量汇聚研究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充分认识到,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研究也将为学科发展自身拓展视野、注入新动能。

二是以学科融合为抓手。新文科建设在启动之初即提出愿景,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还影响农理医工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对于知识及学科领域“整体观”的统合要求,文科要加快实现从专门化向综合化转向。2022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计划》。教育部提出实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深入开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双碳”减排等重大问题研究。上述重大问题的研究都需要破除文科内部壁垒,加强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理工医科的凝聚整合。

三是以全球视野为格局。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全球视野的格局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特别关注现代性问题、可持续发展、全球公共卫生议题等全球共同关切的热点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智慧和担当,同时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生存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李琲琲、马轶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关键词:

掌握胶原之道,可复美要做修护领域的长期主义者

2022-12-27 12:52:26掌握胶原之道,可复美要做修护领域的长期主义者

年末肌肤大考验,可复美助力肌肤健康年复一年!

2022-12-26 16:47:33年末肌肤大考验,可复美助力肌肤健康年复一年!

冬季肌肤问题频发怎么办?可复美胶原棒助你轻松应对

2022-12-23 11:40:49冬季肌肤问题频发怎么办?可复美胶原棒助你轻松应对

加快ICU床位周转,提高ICU收患效率

2022-12-22 14:36:22加快ICU床位周转,提高ICU收患效率

“向美而生,镜头下的这十年”摄影故事云展今日起线上展出

2022-12-22 11:01:41“向美而生,镜头下的这十年”摄影故事云展今日起线上展出

母亲健康快车出发!达能纽迪希亚守护母婴健康美好未来

2022-12-19 21:08:51母亲健康快车出发!达能纽迪希亚守护母婴健康美好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