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3考研人来说,刚刚过去的十月至关重要,十一小长假可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假期,而是披着假期糖衣的复习冲刺期。对于以上岸为终极目标的考生来说,绝大多数人不会被其所诱惑,而是为了近在眼前的考试埋头学习再学习。
据北京商报调查显示,北京部分线下自习室十一假期期间的预订上座率罕见地达到了60%-70%。除了自力更生以外,选择跟着机构走的应届考生也是大有人在,甚至还有目光更长远的2024届考生,也参与到各个机构推出的2024考研体验班中。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考生宁愿牺牲假期,卷得飞起?这种现象背后又反映着怎样的考研大趋势?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文都集团大学事业部总经理王宇非站在考研培训企业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
假期不是放松,必须利用起来
十一小长假是研究生考试前的最后一个假期。此时,距离正式考试已经不足百天,七天的时间也就弥足珍贵,不容考生放松片刻。应届考研大部队此时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也有很多考生将其视为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除了个人奋斗的考研党,还有很多考生因为种种原因,在这个特殊的七天选择参与各类考研培训机构所开设的短期集训班:有的是为了监督自己更加自律,也有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机构的知识和教师资源。
王宇非表示,这一类短期集训班虽以“十一”为名,但实际上依然是与半年、一年甚至一年以上的长期备考期规划相符合的;对于考研这样的长线奋战,弱化节假日概念而增强阶段性概念才更加有效。在疫情仍然紧张的特殊时期,线下开课不易,在线学习发展迅速,OMO(线上线下结合)成了考研培训机构的普遍模式。OMO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地覆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不会打乱学习节奏,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卷走假期的背后:百万考生竞争
王宇非展示了一组来自文都教研院的数据: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238万,录取人数76.25万,报录比为3.1:1;2019年报名人数290万,录取人数81.13万,报录比为3.6:1,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341万,录取人数99.05万,报录比为3.4:1;到了2021年,报名人数457万,录取人数110万,虽然录取人数大幅增加,但报录比已经达到4.1:1。“业内普遍预测,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将超过500万。”对此,王宇非认为,研究生整体扩招虽然是一个清晰的趋势,但必须客观地认识到扩招规模是有限的,而一部分扩招名额又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推免名额增加,无疑是对考研上岸名额的进一步压缩。
另一方面,王宇非也指出,虽然考研学硕名额被挤压,但在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的支持下,致力于直接发展专业应用领域的专硕名额将会进一步放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此前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及,到2025年将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为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关键领域产业升级,国家正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大幅结构调整,显现出探索“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的趋势。
比起学校光环,优先选择上岸
通过对全国多所高校披露的数据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在2019年以前,考研非应届生与应届生的比例一直在45:55左右;从2020年起,这个比例迅速向50:50靠近,且俨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2020年、2021年的非应届生占比约为48%,2022年其占比达到了49%。王宇非指出,非应届考生当中除了二战三战的本科毕业生,还有一大部分是职场逆流的考研人;而在他看来,这一现象与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首先,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收紧,职场竞争内卷越发严重,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更多职场人选择考研;其次,学历需求增加,硕士学位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面试门槛,因此,在许多逆流考生心中上岸成为“硬需求”。对于这部分考生,王宇非表示,考研培训机构应更注重“督学”,即监督学习服务,因为“考生离开学校的时间越久,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越少”。
根据王宇非对近年考研培训招生情况的观察,越来越多考生的考研意向变得明确,“不再像前些年一样,先报名学习公共课,后期再确定专业方向”;一些考生更看重专业在未来工作当中的应用潜力和认可度,而不仅仅是学校光环亮不亮,因此在一些专业的选择上,相比双一流院校,更愿意选择专业领域更强的双非院校,尤其是非应届生报考专硕学位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出考生在选择报考院校上趋于客观和理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更加积极的态度。
文都教育拥有近20年品牌历史,是专注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Y12人群提供升学、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的专业化智慧教育平台。在未来,文都教育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为更多同学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课程辅导服务,助力广大学子圆梦未来,致力于成为大学生领域的专业教育品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