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迎来媒体探馆日第三期。
投资近10亿、耗时近4年、国内外22家设计机构参与征集……在此次探馆日中,城投集团 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负责人陈丹揭秘了成都市这一文化地标的修建过程。
据介绍,该项目是成都市政府和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文化项目,为成都市“十大美好幸福工程”。项目业主为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将现有的6万余件藏品作为建成后的成都自然博物馆馆藏。建成后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既是成都理工大学科研教学的重要基地,更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展示成都千年蜀水文化 国内外22家设计机构参与项目征集
行车至成华大道十里店路,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比10层楼还高的奇特建筑——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钢结构,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展厅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共设5个常设展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环幕影院、学术报告厅等。
在现场,记者看到展馆建筑极具前沿设计感,馆前设置了开敞空间与绿地,馆后则对东风渠两岸进行了近自然状态的处理,为整个展馆提供了一个流水潺潺、绿意森森的“自然背景板”。此外,博物馆还与地铁形成互联互通,为下一步TOD的打造提供了条件。
据陈丹介绍,在工程启动之前,项目建筑设计方案通过全球方案征集并经市规委会审定。国内外共计22家设计机构参与了本项目的方案征集活动,经资格预审共计6家国内外设计机构参与正式方案征集,最终审议确定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美国PCPA事务所提供方案为中选方案。
陈丹说, 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并选用花岗岩作为建筑外墙装饰材料,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和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在设计中融合了“蜀山、蜀道、蜀水”的四川元素,建筑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追忆蜀道则是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游赏蜀水,建筑师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博物馆的建筑外墙材料采用自然的花岗石,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石材表面有机地增加透光孔(穿孔石材+铝板),在夜晚就好似点点繁星,象征天体和地质存在的演变。同时在室外植入了景观创意:湿地、小型植物园、室外矿石展示区。”陈丹透露说。
项目总投资约9.74亿元 布展展陈是最大难点
记者在探访时看到,位于二楼的“龙行川渝”展厅陈列着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该恐龙骨架发现于1957年,复原全长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第二件镇馆之宝“大竹重庆鱼”,是一件距今1.5亿年前的鱼化石,全长34厘米,宽15厘米,头、胸、尾、鳍、鳞等均完美保存。第三件镇馆之宝“隆昌铁陨石”,重约158.5公斤,是我国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实物保存极其稀罕的“天外来客”。
据介绍,整个博物馆占地约91亩,净用地约49.56亩,博物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约50641㎡,为特大型博物馆。博物馆展陈共设置 5 个基本陈列厅(一层:“ 地质环境厅”和“ 矿产资源厅”;二层:“恐龙世界厅(龙行川渝厅、恐龙揭秘厅)”;三层:“生命探源厅”和“缤纷生命厅”)和2个临时展厅、4D影院、环幕影院、研学中心等。项目总投资约9.74亿元。
“博物馆藏品丰富,目前拥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现生动植物等标本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的精品、珍品较多,如馆藏30多具珍贵的恐龙骨架标本和模型。修建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布展,要将所有藏品完美呈现,非常不容易。”谈到修建过程,陈丹坦言。
因此,陈丹表示,博物馆内将采用AR技术、全息技术、4D影院、球幕影院等技术手段让“展品说话”、让“化石复活”。展教并重、互动探究、多元体验。这样的博物馆,无疑将成为成都市又一个文化地标。除此之外,馆内将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进行环境再造,这里既可演绎地球的诞生与地质环境变迁,又可展现生物进化和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还可进行时空漂移、文明史诗等科普体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10月12日,斯坦福大学的Steven H Collins实验室在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Personalizing exoskeleton assistance while walkin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