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之后,夏天的风吹向绵山深处,蜿蜒的道路伸向远方,在云南的深山里,有一群远离城市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向孤独渴求温暖;在炎炎夏日中,有一群怀揣阳光般炙热之心的公益教育工作者,头顶阳光,脚踏泥土,前往大山深处进行支教。关彦斌是支教队伍中的一员,他既教授学生知识,又引领他们的思想。
以教师的身份做教育公益
“教师要成为精神生长者”,恩师的这句话,深深印在关彦斌的心里。在亲身践行教育事业后,关彦斌更领悟到“自己做支教工作,一方面是成为价值与信仰的引领者,另一方面是爱心与责任的践行者,助力学生也是精神成长的一部分。”
关彦斌在支教这条路上走了很远了,早在大三暑假,他就和另外4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去云南大山深处支教。当他们到了大山里的小学时,才意识到什么是世界的参差,也终于知道为何贫困山区教育资源如此差,没有老师愿意前来任教了。多年的支教经历,让关彦斌认识了什么是“贫苦”。他说“有些地方的学校不能算是真正的教室,课桌都是烂的,板凳也都缺胳膊少腿,黑板上都是窟窿……”
正因为见证到大山深处的贫困,关彦斌决定以教师的身份留在大山里,从毕业到如今,关彦斌已经从事支教事业11年,担任过4所小学的老师,在一座座大山深处留下他泥泞的脚印,以及满身的纸墨香味。
以受助人视角做教育公益
在支教的第7年,关彦斌发现仅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帮助的学生始终有限。于是,关彦斌多方走访,四处奔波,成立了一家乡村教育相关的基金会,并在2018年申报省外公益项目,在前期支教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筛选,将符合新教育教学理念、新时代精神和师生需求的69719册图书,以及价值10万元的学习用品送到大山深处孩子们的手中,成为孩子们奔赴梦想的桥梁。
而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关彦斌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时常反省自己做的是否到位,是否摆正自己的姿态。关彦斌说:“做公益,一定要以受助人的视角,关注受助人的真实需求。”他筹集的资金,筹集的图书,对开阔师生视野、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了应有作用。他们希望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和温暖,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希望。
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在大山深处,也许依然有孩子被环境所困,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的情况存在。但是,大山深处同样有像关彦斌这样的支教者,教育公益者,在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孩子生命中正面的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