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兴 莲
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王晓廉是鸡西散文创作的翘楚,多少年来的散文创作,硕果颇丰,特别是创作的以美文见长的游记散文更是让人手不释卷。最近出版的《从源头奔向大海》,便是典型的范本。我在反复读了该书之后,掩卷沉思,感觉美文的特色尤其突出。该书是一本黑龙江山水旅游的真实记录,是探索源头之美、山水之美、人物之美的美的凝聚、美的讴歌、美的展示,是黑龙江旅游胜地人文历史的挖掘、梳理和宣传。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作美文,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作者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散文写的很美,其中杨朔创作的唯美风格首开先河,其次余秋雨创作的历史散文、梁衡创作的政治散文、秦牧创作的知识散文等,虽散文的形式、内容不同,但追求的审美意识都是相同的。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人性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等都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真是美不胜收,沁人心扉。王晓廉的这次从源头奔向大海的旅行,是他颇具苦心的一次黑龙江探源之旅;黑龙江风景胜地的观景之旅;黑龙江历史民俗的重温之旅;黑龙江旅游文化开拓之旅。他用优美的文字记述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他用大量的照片,佐证了这次旅行的收获,图文并茂给这部游记带来了阅读的吸引力,美的欣赏力。
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和激动人心的东西,因而总是召唤着我们去探索,我们无法拒绝这种好奇心和责任,若不亲吻这片土地,怎知这片土地的芬芳?从这点出发,我纵观这部书的韵味、风格、艺术特色,感觉美的特色扑面而来,似乎看到的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山水画,其实更是一部“五美”争艳的散文大赋。
一是源头之美揭示了本书的主题要义
“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最近一个时期,追本溯源成为一个时尚口号和行动,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在追寻自己历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华民族在祭祖中寻求炎黄子孙的形成与发展;鸡西人在追溯肃慎族系中了解了自己6000多年的历史,古稀老人施正宁曾做过鸡西穆棱河的探源之旅,为母亲河的源头画上了句号,滕宗仁的散文集《回雁兼程溯旧踪》,也为自己的家族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找到了足迹依据。而这本《从源头奔向大海》则是探索黑龙江源头的精品之作。黑龙江是界江,是中国第三大河,亚洲第五大河,世界第十河,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孜孜不倦的探源结果:黑龙江的源头是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的源头是海拉尔河、海拉尔河的源头是大雁河、大雁河的源头是大兴安岭山顶腹地的兴安里大湿地,恩和哈达是额尔古纳河的终点、黑龙江是起点。这里不仅有河流、江湖的探源,还有少数民族蒙古族的扎赉诺尔、俄罗斯民族乡室韦的探源、人头盖骨和猛犸象遗骸的追踪、第四冰川的结束、红色遗存的研究,北极村找北等等源头探索。我们从哪里来?源头是世界上万物存在的根和魂,所以源头无论怎样,是苍凉的、荒芜的、贫困的、富有的,但都是美丽的,因为源头的存在才有了万物的一切。所以我认为此书的探源之旅是美丽的,是很有意义的,由源头引发的一切风景、人物都会产生美丽的故事,同时源头也是本书的主题要义,《从源头奔向大海》这个书名也充分揭示了这一点。
二是山水之美,构成了美轮美奂的画卷
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黑龙江两岸的风光之美,他的笔下有大山脉、大森林、大界江的广袤神奇之美,有界河小镇一一奇乾的宁静之美,有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雄浑壮阔之美;有大雁河晚霞暮色、乌苏日照晨光、峡谷一线天、龙江第一湾、天下奇观八十里湾、三色水、俄罗斯异国风情等等风光之美。凡是作者游览的地方都有美的存在,在他的笔下山美、水美、环境美、白云美、可谓满目皆美景、美景如画卷。你看作者写的美丽的大雁河:“曲曲弯弯的河水夹在葱绿的河道中,蜿蜒曲折,两岸绿树参天,云蒸霞蔚,河水欢腾的涛声,空中清脆鸟鸣、林间悠远的兽啸与阵阵松涛交织,构成了生态文明的绚丽画廊”。作者写湖:“大湖澄碧,一望无际,波浪徐来,撞岸如雪,浪涛拍打悬崖的声音犹如战鼓,扣人心弦”;作者写三色水:“画国画就用水墨,一边用棕黑,一边用橙黄,夸张地让人看到两江水的不同颜色。如果画油画,我就用调色刀,将大块颜料堆积在画布上,一边用象牙黑,一边用酒石黄,让两色并流的江面显示碰撞出的粼粼波涛。如果画水彩画,我就用画笔将颜色画在羊皮纸上,一边用木炭黑,一边用柠檬黄,来表达两边江水明澈润泽,水色交织的酣畅淋漓.....”。总之作者笔下的风光美中,有自然的美、人工修饰的美,更有作者抒发的情感美以及作者文字表现的美,散文的美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人物之美反映了人文历史的发展动力
毛泽东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在反映人类的活动的散文作品中,各类人物都占据相当的分量和比重。而游记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作家着墨较多的。《从源头奔向大海》一书中也如此,但这些人物形象的推出,都具有美的特点,不是泛泛的人物点缀。例如,书中写了现代放牧人的形象,有步行放牧的;有坐着轿车,手摇白色纱巾的放牧女;有骑着摩托,跟着一条黄色牧羊犬的牧人,这就突破了过去单一的骑在马背上,手扬套马杆的草原牧人形象。同时还写了放牧人的辛苦,是赶着太阳落山的人、工资是高于城里居民几倍的收入、家庭生活美满幸福,特别是牧人的快乐,让人羡慕不已。再如鄂伦春民间桦树皮制作传承人孟采红,她心灵手巧,用桦树皮制作的首饰盒、茶叶盒、笔筒、糖盒等,非常精致、古朴耐看,民族特色浓郁,是原生态的旅游产品;还有国家级鄂伦民歌非遗代表传承人关金芳,她的歌声,都是鄂伦春民歌,旋律古朴优美、非常柔美深情,真像百灵鸟在呼玛河的上空欢鸣。她不止是一个传统的鄂伦春歌手,还是一个文化学者,知识渊博,曾在中国音乐学院等五所高校讲鄂伦春民歌,也多次曾在国家、省艺术比赛中荣获创作歌舞一等奖,演唱一等奖等。在作家的笔下人物众多,有顽皮玩耍阻挡奶牛行走的孩子,有不怕风吹雨打的渔夫、有接地气的民族乡、村的基层干部,有作家、民俗家等等,他们是美的创造者、历史的推动者,同时他们都具有劳动者美丽的心灵,独门的绝技、突出的贡献,作者给于他们足够的尊重、衷心的赞美,也体现出,美的对象生成生命的个体即活的形象,人物之美使这部游记作品显得沉甸甸的厚重。
四是语言之美,形成了美文创作的基本风格
语言是血肉做成的华丽外衣,美文之所以美的不可方物,是用漂亮、古朴、真诚的语言外衣打扮成的。《从源头奔向大海》中语言特别通俗流畅;特别丰富多彩,特别芬芳清新。正向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阐述的那样:“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直,所知者深也......”
本书的文学语言风格清新质朴,作者以第一人称,将对自己家乡的挚爱娓娓道来,其中透露出的那种敝帚自珍感、那种家乡美丽产生的骄傲自豪感、那种美景美味邀人共享共品的炫耀感都跃然纸上。同时他多种修饰方法的运用,使这块黑土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江湖河水都具有了灵性,都具有了生命,都具备了美的特质。
巧用修辞,请看他用比喻写山谷:“山谷很高很陡,绿色的青林在阳光的透视下,如同用绿绸剪成的,河水如绿葡萄酒般溶溶流淌,连空气都是透明的淡绿”;
用比喻将人拟景:“站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人本身仿佛也融化成一枚嫩叶、一滴甜水。”“一瞬间,我似乎也变成额尔古纳河的一滴水,在思、在想。”
将水拟人:“隔开两国领土的黑龙江水从遥远的群山间静静流来,又静静地向遥远的山间流去,没有一朵浪花,没有一丝涛声,像一位娴静的女子枕着臂膀做着甜甜的梦。此刻,高歌会惊醒她,描写会亵渎她,只有脉脉地亲吻她,才是最真挚纯洁的爱......”
将虚画形:“太阳周边有几条金色的云缕,像箭镞一样向四边辐射,好神奇壮美啊!当太阳完全落山时,云霞更加艳丽。云彩非常薄,是流线型的,线条非常明亮。在傍边彩霞下边还有黑色的云,层次非常分明。蓝、白、黄、红、黑,一层一层的颜色变化,令人无比惊艳,目不暇接。”
将霞光着色:有四射的金光,也有笼罩着的一片紫色、深紫色、蓝紫色,青蓝色的霞光,有朝霞、晚霞,霞光飞舞,这里的霞光都是有颜色、动感的,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美感。
借用、引用: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古诗词金句,不但丰富了散文的语言内涵,还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在通岛长桥的中央,看到月亮倒影在江水的影子,他意识到此处的诗情画意,便引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真是神来之笔,这首诗引用的恰如其分,表现了历史有限江河永恒的沧桑感。还有面对茫茫的大江,他熟悉的古诗句涌向笔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让作者顺手拈来。可见作者知识的渊博、文学功底的深厚。最后在到达黑龙江入海口,他用了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为黑龙江的源头找到了真正的归宿,也宣告了作者一行圆满地完成的“黑龙江万里行”的梦想,作者在作品的结束语中,充满了成就感、胜利的喜悦感。这部游记散文的语言,有行云流水之妙,有五彩斑斓之色,有细节动感诗情画意之趣味,这些是美文风格的重要标志。
五是意境之美,达到了散文写作的最高要求
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就是意境之美。那么什么是意境呢?顾名思义,“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事物,需由意触发。简而言之,就是作家的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王国维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意境有景色、有动作、有情感,历来被有成就的人追捧和实践着。
《从源头奔向大海》中,作者创作了许多美的意境,如在河边江岸湖畔的景与情中流连忘返、在松涛林海徜徉中的飞思遐想,在人文历史中穿越的茫然,竟不知是从历史中走出来还是向历史走进去?我比较欣赏的是这样一个意境:作者在游茅兰沟时看到了溪水在一个凹陷里形成了小的瀑布,由此想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黄果树瀑布浩大,是因为它有那样的天赋,那样的造化;而眼前的瀑布却不因自身小而自弃,照样奔泻,照样欢腾,照样高歌不止。人生啊,何尝不是如此。大有大的壮阔,小有小的娟秀,世界才多姿多彩。这个意境美在揭示了一个哲理,万物的存在,虽有千差万别,却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还有一个在中苏边境看到的东极旭日冉冉升起的意境,令人振奋、令人激动。作者把旭日化作巨人,“热情、豪迈、骄傲而自信,他将迈开双脚,继续大步向西,与大海、岛屿亲吻,与天安门、长城握手,与黄河、长江拥抱,与天山、昆仑共舞”。这个巨人就是新中国的形象,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综上所述,王晓廉的这部《从源头奔向大海》的游记,是一部由43篇美文穿起来的珍馐美味,她装帧美、设计美、编辑美、图片美、文字美,可谓美到骨髓里,美到心坎里,读一遍,真的是美的品尝、美的滋润,美的享受。在黑龙江散文的花圃里,它是那独树一帜,格外引人注目的奇葩!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探源,并非晓廉一人,但能把探源转化成如此美妙的文字,让广大读者分享他成功的喜悦,这是晓廉在文学创作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标志!
(作者系黑龙江工学院客座教授、鸡西市作协副主席、
省作协、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