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是紧密相连却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设计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通过艺术的手法将需求、文化和审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美感的作品。而艺术则更注重表达和情感的传递,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将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受众。在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张旸教授看来,无论艺术和设计,通常都是由观念引领的,相对而言,艺术追求多元可能性,更加自由;而设计依赖于科技发展,趋向功能性和前沿性。
张旸教授是设计学界的一名青年才俊,他坦言,自己从小便对艺术和设计拥有浓厚的兴趣,六朝古都金陵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给与了他丰富的知识环境与文化熏陶。漫步古城墙边际,游览钟山园林,走访各类博物馆,观摩独特的造型,触摸历史与文化的印记,感悟着时空之阔,这些儿时的日常不但丰富了他的童年生活,更成为他艺术的启蒙之旅。天赋使然,兴趣加持,求学时代的张旸毫无悬念地选择报考艺术设计专业,开启了他艺术设计专项学习教育生涯。
设计理念之融合生态
设计与生态、环境要素天然密不可分,作为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设计而言,除了艺术欣赏之外,另一重要目标在于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所需。张旸教授认为,张旸教授认为,好的设计不仅要创造美观的产品或空间,更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和谐共生。他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然深入全球,设计作为链接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是有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在的。”十几年前,尚在学生阶段的张旸就参与了南京长江二桥展示馆环境装饰设计,并在《设计艺术》上发表“张旸环境艺术作品选”,其作品被收录于江苏省高考艺术统一考试《范例》中。
出于对环境、景观等设计的热爱,张旸奔赴大洋彼岸,来到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进修景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并在英国诺桑比亚大学设计学院攻读硕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赴英学习之旅不但扩展了他的视野,精进了设计专业技能,也加深了他对于学术教育理念的认知。几年后张旸顺利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荣膺“优等生”荣誉称号的他任职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作为一名专职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在教学研究中,张教授同样注重学生生态和环境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例如在产品设计中,环保材料及产品可回收性的重要性;空间设计中,自然采光、通风绿化,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及交通流线等因素的重要性。
“未来设计发展一定会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张教授坦言,“我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创新,也经常邀请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到我的课堂,一起探索如何更好的将生态和环境要素融入设计中。”此外,张教授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江苏省社科联关于南京明清文化景观遗产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的课题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于学界、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设计教育之路:热爱与责任
“我很珍视自己的双重角色。”既是大学教授又是设计师的张教授坦率地说道。他既可以把设计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可以在设计实践中带领学生感悟设计真谛。多年的留英经历使得张教授具有严谨的设计教育理论逻辑,他对于设计认知过程研究方法、设计教育中“教与学”的教育学原理、设计专业知识对于实现创新的意义及体现等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样地,张教授还认可设计实践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设计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事情,而是需要结合美感、结合工艺、结合材料、结合科技,和不同环节的人打交道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设计者,有别于艺术家的自我与感性的表达。设计工作更加艰苦,并客观地依赖时间和经验,它需要在保证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出作品的实用价值、品牌价值。“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张教授常跟学生讲,“设计师是目的性创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艺术家的创造力,还需要具备对市场和产品需求的深刻洞察力,这其中充满了变数。大多数时候,努力了并不会有结果,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将很难支撑一个人走设计之路。”
关爱学生,重视课堂。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提升课堂效率,张教授在课堂教研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先后发表“遵循笛卡尔体系创造性思维的本科教育”、“营造最合适的课堂环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代教育方法研究——如何使用交互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论文,为国内设计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指导。
张教授曾多次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艺术设计竞赛,并屡获殊荣。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二等奖;第三届“金浦杯”国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大赛金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艾景奖;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金奖……而他本人亦多次荣膺优秀指导教师、先进个人等奖项。
如今,张旸教授已取得英国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以国外期刊文献维度开展针对世界工业设计研究发展的巨著也正在紧张地撰写中。他认为,艺术设计是相通的,他将致力于借鉴西方先进教育体系和设计理论,与诸位艺术家和设计者一道,通过有效的设计语言,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让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实现古老的美与现代的美、国际化的美之间的“对话”。(作者:刘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