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下午,郑州市打击乐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净漫·轻雅酒店召开。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也是一次重新出发的集结号。在来自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大会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宣告郑州打击乐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周期。
大会现场庄重热烈,来自全市打击乐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演奏者与产业代表济济一堂。作为协会的前任副会长,杨朝德出席了此次会议。对于打击乐,他不仅是教育者、研究者,更是深耕者与见证者。从舞台到课堂,从表演到标准化建设,杨朝德多年来持续推动郑州本地打击乐生态的拓展与升级。会后,我们对这位青年打击乐演奏家进行了专访,听他谈协会的成长,也谈他心中那份依旧鲜明的“节奏理想”。
记者:作为郑州市打击乐协会的前任副会长,您如何看待本次大会以及这次换届的意义?
杨朝德: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会议。它既是工作的交接,也是思路的传承。过去几年,协会在多个维度上完成了从“探索”到“落地”的转变,尤其是在艺术节、教育推广、行业规范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实质性的成果。这次换届,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次“节奏的交棒”——老一代骨干把火种传给新团队,后者将带着更新的视野和执行力,继续把这份节奏推向更远的地方。
记者:回望您在协会的任职经历,有哪些让您记忆犹新的时刻?
杨朝德:太多了。如果非要说几个,那肯定少不了“郑州国际打击乐节”。我们从零开始策划,整合资源、联系嘉宾、组织演出,那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特别珍贵。还有就是推动青少年打击乐普及,我们和几十所中小学合作开设课程、培训教师、组织比赛,这种扎根教育的行动力,我至今都觉得自豪。
记者:您个人是一位活跃的演奏家,也是高校教师,如何在协会工作与个人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杨朝德:其实没有太明确的“二者”,因为它们本质是同一件事——打击乐事业。协会的工作是服务行业,是为更多人打开窗口,我的个人工作是直接面向学生和演出,是具体落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更像是一位连接“行业建设”和“个体实践”的中间人。平衡来自信念:只要这个行业整体在变好,个人的价值就会自然显现。
记者:这次大会上,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专业化、普及化、国际化”的方向,您如何看待这三点?
杨朝德:“专业化”是根基,要有教学标准,有表演平台,有清晰的成长路径;“普及化”是底盘,要让更多孩子、家庭、学校知道打击乐、接受打击乐;“国际化”是未来,我们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本地语境里,而要通过交流,引入国外优质资源,提升行业视野。这三点并不冲突,而是互为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我个人非常支持,也愿意以不同形式继续参与其中。
记者:对郑州的打击乐生态,您怎么看未来的发展潜力?
杨朝德:郑州是中部文化高地,也是交通要冲,拥有很大的文化辐射能力。这几年我们看到打击乐不再是冷门,越来越多孩子喜欢上它,越来越多机构愿意投入它。接下来需要的是更加专业化的组织力,以及更广义的社会认同。如果能将打击乐教育真正系统化、规范化,甚至和本地文旅、演出产业融合起来,那么郑州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中部的打击乐高地。
记者:从一名演奏者、教师,到协会副会长,再到现在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您个人的心态有变化吗?
杨朝德:(笑)变了也没变。变的是角色多了、责任大了,不变的是对节奏的热爱。我始终相信,一件事你做得久了,它会变成你的一部分。我现在的身份不止是打击乐老师或演奏家,更是这片土地上节奏文化的守望者。我很高兴自己能在这个节奏里,找到人生的意义。
采访的最后,杨朝德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属于打击乐的时代,它也许不会轰轰烈烈,但会持久发声。”这句话如同他在舞台上最后一个鼓点落下的瞬间,坚定而笃实。在节奏里成长的人,总能听见时间深处的回响。
责任编辑:kj005
2025年7月1日下午,郑州市打击乐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净漫·轻雅酒店召开大会现场庄重热烈,来自全市打击乐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演奏者与产...
意外怀孕后选择无痛人流,安全与舒心缺一不可术前精准检查是安全第一步术中规范操作保安全术后细致护理助恢复隐私与心理关怀很贴心郑州新世纪医院用专业医疗和暖心服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