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为矮小儿童带来新希望 香港儿科专科医生刘成志
身材矮小不一定是疾病,但如果孩子的身高长期低于同龄人,甚至跌出生长曲线,家长难免会心生担忧:「是不是身体有什么问题?需要治疗吗?」也有孩子会因身材矮小变得自卑。实际上,医学上已有方法可改善身高,若孩子因身高感到困扰,家长可考虑寻求医生协助,通过专业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医学介入治疗,这样才能帮孩子抓住生长黄金期。

香港儿科专科医生刘成志
儿童身材矮小:分病理性与非病理性成因
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治疗?其实,儿童身高的评估标准主要依据生长曲线图表。若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儿童的第2百分位(即100个同龄小孩中排名最后两名),则属于「跌出生长线」,被视为矮小,建议家长带孩子寻求医生的检查与评估。若孩子以前身高处于中等水平,近年却突然跌至同龄儿童身高的第2百分位以下,病理性因素的可能性较大,比如甲状腺功能不足、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骨骼发育异常等;而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稳定处于身高第2百分位,则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多与家族遗传相关。此外,性早熟也是导致孩子成年后身高偏矮的重要原因。医学上定义,男孩9岁前、女孩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即可判定为性早熟。性早熟儿童在发育初期,会因性荷尔蒙刺激快速长高,看似比同龄人更有优势,但这会提前闭合骨骼的生长板。一旦生长板闭合,骨骼便不再生长,孩子的生长周期会大幅缩短。
治疗黄金期:在青春期开始前
对于有明确矮小症状的孩子,治疗方法中最常见的是生长激素疗法,也就是注射 「增高针」。生长激素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补充孩子体内缺乏的生长激素,促进骨骼与肌肉的正常发育。而治疗的黄金期,通常在孩子生长板尚未闭合之前,也就是青春期前使用才有效。

刘医生特别强调,越早介入治疗,效果通常越好。由于药剂需按体重计算,孩子年龄越小、体重越轻,所需药量越少,每增高1厘米的成本也更低,因此「性价比」更高。临床上,医生一般建议7岁左右开始考虑治疗;若孩子年龄过小(如5岁以下),难以准确判断生长潜力,除非家长意愿强烈,才会考虑从5岁开始治疗。
全面检查:排除病理风险再治疗
在治疗前,医生会为孩子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评估生长激素分泌情况,还会通过骨龄检测判断孩子生长是否迟缓。若确定属于非病理性矮小,且家长有改善身高的需求,便可考虑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不少家长也会担心长期注射带来的风险。实际上,生长激素注射自50年代问世以来,技术不断提升,即使长期使用,安全性也很高。只要治疗前经过全面评估,医生认为适合治疗,出现副作用的机会非常小。倘若孩子患有脑部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建议先征询医生意见,判断是否适合接受生长激素治疗。通常情况下,孩子每年的目标高度可能长高3厘米左右,注射生长激素后,平均能多增高2英寸(约5厘米),部分情况较好的孩子甚至能多增高3英寸。但前提是在青春期前开始治疗,例如8至9岁开始,更易达到理想效果;若孩子14岁后才开始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智慧型电子注射装置 协助医生远程监察
传统的生长激素需用笔针进行皮下注射,患者需每日手动自行调整剂量,对家长的操作熟练度和孩子的配合度要求都很高。近年,生长激素治疗模式不断优化,新式的装置以电子操作,不仅操作简单,还能大幅减少注射时的不适感。家长只需将药物放入装置中、设定好剂量,准备就绪后按下按钮,装置就会自动将针头插入皮下完成注射,孩子也能自行完成操作。

只需将药物放入装置中,纤细的针头便会插入皮下完成注射
此外,电子注射装置配备了多个感应器,若注射时未贴近皮肤或角度歪斜,感应器会自动识别,并不会下针,同时提示操作错误,避免不当注射带来的风险。针头等配件也经过优化,针头极为纤细,注射时疼痛感轻微,孩子更容易接受。新装置还具备数据记录功能,能清晰记录每次注射的时间、剂量和频率,家长可随时查看注射历史,了解是否有忘记或重复注射情况。系统还能接驳手机软体,回诊时,医生可以用云端管理系统,查看患者的施注资讯,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远程监察。而电子注射装置可直接連同药剂放入冰箱保存,同时支持Type-C 接口充电,即便外出旅游,使用也非常方便。

电子注射装置具备数据记录功能
案例分享
一位7岁男孩,原本在班上身高排名最后十名,妈妈希望他能进入羽毛球国家队,便决定让他接受生长激素治疗。两年后,男孩的身高有了明显改善,跃升至班级前十名,自信心也大幅提升。还有一位韩国籍男孩,曾因身材矮小遭受同伴欺凌,后来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如今身高已超过170公分,成为了自信满满的青少年。孩子的生长黄金期有限,尽早关注、及时干预,不仅能帮助孩子改善身高,更能让他们自信地面对生活,健康成长。
勿盲目坊间增高偏方
刘医生提醒,选择儿童保健品,广大家长也应保持理性。父母需特别注意,市面上的增高丸、增高奶粉等产品,大多缺乏医学文献支撑,难以真正帮助孩子增高,切勿盲目购买。若担心孩子身高,可以先寻求专业医生协助,了解是否存在病理性问题,对症下药;同时搭配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多方面助孩子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