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能想到,那个曾因“背背佳”“8848手机”被贴上“收割流量”标签的杜国楹,会在年近四十时转身扎进一片最传统、最分散、也最难标准化的领域——中国茶行业,并一干就是十三年。

与过往不同,这次他押上全部声誉与资本,从源头开始重构产业链。他跑遍全国核心茶区,组建专业团队系统学习制茶工艺,仅前期调研和产品打磨就投入超7000万元。2016年小罐茶面世时,外界仍以惯性思维将其视为又一场“高价营销秀”。但13年过去,这场长期主义的茶行业实践逐渐洗清了当时的偏见。

面对舆论,杜国楹没有退场。相反,他开始了一场沉默而坚定的自我修正。他深知,茶不是快消品,不能靠概念炒作存活,要真正改变行业,必须从根上解决“品质不稳定、标准缺失、品牌缺位”三大顽疾。
于是,小罐茶在黄山自建智能工厂,引入全自动生产线;联合科技公司研发AI挑茶设备,建立茶叶杂质识别数据库;突破行业禁忌,耗时三年验证鲜叶水洗工艺,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稳定风味。这些投入不为短期销量,只为实现一个目标——让每一罐茶的品质可复制、可追溯、可信赖。
更关键的是,他试图打破中国茶“靠故事定价”的千年逻辑。传统茶市依赖产地、年份、匠人等模糊叙事,价格随意性强,消费者难以判断真实价值。而小罐茶则用统一包装、明码标价、标准化等级,将茶叶从“农产品”转变为“消费品”,让送礼有依据、自饮有标准。这一做法虽遭传统势力围剿抵制,却意外打开了现代消费市场的大门。

2024年,杜国楹在品牌十二周年活动上公开致歉,承认“大师作”表述不当,并宣布将135项专利向行业开放。同时推出平价线“小罐茶园”,把优质原叶茶价格拉回百元区间,真正面向大众日常饮用。这标志着小罐茶从单一高端礼品品牌,转向覆盖全场景、全人群的茶生态体系。

如今,小罐茶已在全国布局超2100家门店,并切入即饮茶赛道,以原叶萃取技术切入5元无糖茶红海。尽管渠道重建艰难,杜国楹却甘愿承受长期亏损:“中国茶饮料才刚开始,我们要做的是拓宽边界,不是复制别人。”
十三年来,他从被嘲讽的“营销贩子”,变成了亲自拍短视频讲茶知识、在高校开课谈产业创新的“茶圈老杜”。他不再强调“卖货”,而是反复提及“为行业留点东西”。在他看来,中国茶缺的从来不是文化,而是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和工业化的能力。
当金砖国家峰会选用小罐茶作为官方唯一指定用茶,这不仅是对一个品牌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茶现代化路径的一次肯定。杜国楹或许仍有争议,但他用时间证明:真正的商业价值,不在流量狂欢,而在沉下心来,把一件难而正确的事做到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