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隐形守护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汗水浇灌着机关运行的每一寸土壤。三十年来,一代代机关物业人如同螺丝钉般紧紧铆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撑起了机关服务保障的坚实大厦。

在时光的长河中,三十年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中心而言,这是一段用奉献与担当书写的动人篇章。从1995年那个初冬起步的28人团队,到今天管理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的专业化服务机构,这段征程见证了一群平凡人创造的不凡业绩。
岁月如歌:一部砥砺奋进的成长史诗
1995年11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北京东路41号,全国首家机关物业事业机构——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当时只有28名员工,却要负责8000多平方米的服务区域,每个人都像上紧的发条,全力以赴。

“那时候,我们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一位退休老员工回忆道。供配电班班长刘小顺带着大家自学专业知识,自己出题考核;全体员工以“学中干、干中学”的劲头,硬是啃下了交接过渡这块“硬骨头”。
转折出现在2003年。随着《采购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物业行业进入法制化、市场化的快车道。中心高度依赖财政“输血”的运营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们化压力为动力,用时6个月编制出14万字的体系文件,一次性通过ISO9001认证,开启了标准化服务的新篇章。
2013年夏天的南京新城大厦搬迁战役,至今让人记忆犹新。21家机关单位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迁移,中心领导班子带领300余名职工昼夜鏖战20余天,累计动用车辆两千余台次,迁移物资三万五千余件,最终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零中断”的奇迹。
标准引领:用心织就的服务之网
“服务无小事,细节见真章。”这是刻在每个机关物业人心中的信条。从最初的四项内部制度,到今天覆盖5大类11项的全场景标准体系,这条标准化之路,走得坚定而踏实。

会议服务班的姑娘们还记得,为了打造标准化服务样板,她们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用尺子测量茶杯摆放的距离,甚至细致到敲门声的轻重节奏。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会议服务班先后荣获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和“工人先锋号”称号。

2018年,当新城大厦办公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的喜讯传来时,许多老员工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匾,更是对多年来坚持标准化服务的最好肯定。
创新赋能:智慧物业的华丽蜕变
走进今天的新城大厦,科技感扑面而来。通过“机关物业”APP,报修、停车等服务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综合能源数字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着每一度电的消耗。这些变化,凝聚着中心在创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最让员工自豪的是,中心成为南京首家将合同制员工纳入人社部门工勤岗位考工定级管理的事业单位。这项创新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温暖,激发了整个团队的活力。

2022年,当中心受邀参与市级机关政务物业服务标准起草时,所有人都明白,这既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把自己三十年的经验倾注其中,为行业规范发展贡献着“南京智慧”。
文化铸魂:平凡岗位的不凡坚守
“1997年,中心给我们每个员工发了两本书,一本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漫谈》,另一本是《敬业、精业、创业职工教育续本》。”一位老员工的回忆,道出了中心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清·亲”文化的培育,“三必谈、五必访”工作法的推行,让这个集体充满了人情味。当思政工作“五心工作法”入选全国基层优秀思政案例时,大家更加坚信:有温度的团队才能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1999年6月16日的那个暴雨之夜,至今仍被老员工们津津乐道。7小时降雨188毫米,全城多处瘫痪。但令人感动的是,所有员工都想方设法赶到岗位,有的淌水,有的绕路,没有一人缺席。在可能触电的危险环境下连续奋战五小时,保障了次日政务活动的正常运转。这种担当,已经成为机关物业人的精神基因。
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站在三十周年的新起点,中心又确立了新的目标:打造全国一流的“石城物业”服务品牌,建设“石城学院”育人高地,深化数字化转型……

三十年风雨兼程,改变的是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不变的是服务的初心和热忱。每一个默默付出的机关物业人都在证明:平凡岗位可以绽放不凡光彩,细微服务能够汇聚磅礴力量。
这份成绩单,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三十年来在这里奋斗过的每一位平凡机关物业人。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服务无止境,奉献最光荣。

未来的道路上,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中心将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服务传奇,让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在新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南京市市级机关物业管理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