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为期3年,累计投入6500万元,惠及30万名教师及330余万名学生,国内企业支持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项目——这是“中国飞鹤助力龙江教育公益行动”交出的首期答卷。支撑这一系列成果的,是这场定向提升黑龙江省教师校长综合素质能力的公益行动背后,政企协同教育公益的“龙江模式”。从模式创新到成果落地、从精准帮扶到生态共建,飞鹤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与社会的“共生”之道,为教育公益领域树立起可复制、可持续的“样本”标杆。该行动背后,由政企协同构建的教育公益 “龙江模式”,形成 “政府引导 + 企业出资 + 专业执行 + 效果反馈” 的闭环体系,这一公益创新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称为“龙江模式”。。

从实践成效看,这一模式已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单可君将经典文本教学转化为 “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的 “剧本杀” 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第四十七中学物理教师温馨通过实践践行 “能力培养优先于知识灌输” 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创新、思辨等综合能力培育;第七中学音乐教师郭睿群借助 AI 技术将流行歌曲改编为 “合唱版”,帮助学生在熟悉旋律中掌握和声知识,这些案例成为模式落地的典型体现。为保障培训成效,飞鹤联合黑龙江省教育厅建立教师成长全周期追踪机制,要求参训教师提交 “培训收获报告” 与 “教学改进计划”,后续通过专家入堂评估、问卷调研及学生访谈收集反馈,为公益方案迭代提供依据。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 “长期主义” 与 “专业主义” 导向下的政企协同:其启动源于黑龙江省教育厅 2021 年推出的 “全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2021-2025)”,实施中飞鹤坚持 “不越位、不缺位” 原则 —— 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全省教师培养规划并明确行动方向,飞鹤提供资金支持及外部高校、专家等资源对接,教育部门则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及培训成果落实。这种协同让公益行动摆脱 “碎片化”“短期化” 弊端,融入黑龙江教育发展整体布局,同时带动省内多家企业效仿参与教育公益,推动形成 “企业反哺教育,教育支撑发展” 的良性循环,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 “催化剂”。
在全国第六届教博会上,黑龙江省作为唯一受邀省份分享相关经验;行动做法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刊发,“龙江经验”“飞鹤印象” 被推向全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曾在北师大开班仪式上评价其为 “国内企业助教的标杆工程”,成为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教育现代化的典型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公益仅是飞鹤多元公益体系的组成部分。截至 2024 年底,该企业累计捐赠款物达 8.4 亿元,公益覆盖母婴关爱、老兵帮扶及弱势群体支持等多个领域。在 ESG 实践中,飞鹤将社会责任深度融入产业链建设:构建以奶粉加工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生态圈,2024 年依托产业集群累计创造 17 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超 16 万农民增收,拉动黑龙江百余万亩耕地增值;响应 “双碳” 战略,历经六年攻坚突破风干秸秆发酵技术,构建 “种养循环” 生态模式 —— 年处理玉米秸秆 4 万吨、粪污 10 万吨,使 1.4 万亩黑土有机质增厚 1%,每年减少近 40 万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 2000 多万棵树),该模式被联合国收录为可复制方案,为全球高寒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从教育公益的 “龙江模式” 到产业链协同的乡村振兴实践,再到生态可持续的 “双碳” 探索,飞鹤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与社会的 “共生” 理念。未来飞鹤将继续不忘初心,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