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生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既迎来了传播效能升级、体验形式创新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育人逻辑重构的新挑战。从当前育人实践来看,存在技术工具理性与红色文化价值理性失衡、虚拟空间与现实场域育人协同陷入割裂困境、育人主体数字化能力与红色文化传播需求不匹配等矛盾。基于此,本文从内容生产机制、育人空间体系、主体培育体系三方面构建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揭示其面临的现实矛盾,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旨在探索兼具价值引领性与技术创新性的育人路径。
一、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育人开辟了全新场域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交互性与数据化特征,本质上是人类实践形式的革命性突破。数字技术的虚拟性特征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仿真场景,使青年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将抽象的革命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情境。数字技术的交互性特征重构了育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史料溯源、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讨论,使青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交互实践推动育人过程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对话。数字技术的数据化特征为实践效果的量化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采集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育人效果评估模型,实现了从经验式育人向精准化育人的跃升。
(二)数字技术有效维护了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
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价值观渗透,试图消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数字技术的赋能使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能够构建起“技术防御+价值引领”的双重屏障。一方面,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红色史料的不可篡改性,运用人工智能识别不良信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防线;另一方面,利用算法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内容精准推送给青年群体,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实现用技术手段捍卫技术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数字技术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更多新的形式和途径
数字技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红色元素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符号,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红色文化的“数字孪生体”,使静态的文物、文献转化为动态的文化IP。这种技术赋能并非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刻,而是基于批判继承原则的创新重构,即在保留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突破传播载体的限制,推动革命故事向数字叙事转型、历史记忆向时代体验升级。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技术工具理性与红色文化价值理性失衡
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技术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价值理性的式微,形成重形式轻内容的异化现象。这种失衡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原则的背离。技术工具理性的单向度扩张,使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主义窠臼,不仅削弱了文化内容的思想穿透力,还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无法触及铸魂育人的本质目标。这种现象潜藏着意识形态传播弱化的风险,即当技术形式遮蔽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核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将在技术运用中逐渐消解,背离育人实践的根本宗旨。
(二)虚拟空间育人与现实场域育人陷入割裂困境
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与现实场域产生割裂性,导致红色文化传播面临认知碎片化、情感体验浅层化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虚拟空间的信息传播呈碎片化特征,将完整的红色历史切割为零散的信息孤岛,学生难以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系统性认知;另一方面,虚拟空间的情感体验具有非实体性缺陷,缺乏现实场域中革命旧址的空间质感、实物展品的历史温度,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情感共鸣。特别是线上红色文化学习数据未能有效对接线下课堂教学的理论阐释。这种割裂容易使育人过程陷入虚拟漂浮与现实脱节的双重困境,削弱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三)育人主体数字化能力与红色文化传播需求不匹配
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管理部门等育人主体的数字化能力滞后成为制约育人成效的关键瓶颈。从理念层面看,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维束缚,将数字技术视为教学辅助工具而非育人模式重构的核心要素,对技术的育人价值认知不足,甚至存在技术恐惧心理,导致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数字化转型缺乏内在动力。从技术素养层面看,一些教师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缺乏“数字技术+红色文化”的跨界整合能力。同时管理部门的育人平台建设存在重复开发、数据孤岛、对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手段滞后等问题,未能建立覆盖技术应用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机制。这种主体性能力的结构性矛盾,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与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失衡,即当育人主体未能从技术使用者向数字育人主体转变时,数字技术的育人效能便难以得到充分释放,最终导致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与感染力不足,难以回应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认知期待。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价值引领+技术嵌入”双轮驱动的内容生产机制
第一,高校需建立标准化的数字化转化流程。一方面,高校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革命文物、历史文献等原始资料进行分布式存证,确保革命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技术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歪曲与解构。另一方面,在数字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环节,高校可通过建立政治标准优先、技术标准协同的审核机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红色文化数字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预评估,确保VR(即虚拟现实)党课、红色虚拟展馆等技术载体始终传递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思想。第二,高校需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青年群体的网络行为轨迹、价值认知偏好进行动态分析,构建包含年龄、专业、地域等维度的用户画像模型。例如,高校可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红色文化的讨论热词,精准捕捉其思想困惑与情感需求,进而实现红色文化内容的按需供给,使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二)打造虚拟、现实、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空间体系
第一,高校需构建“虚拟浸润—现实体验—实践升华”的闭环育人系统。在虚拟空间,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实体红色场馆进行1∶1数字化复刻,打造永不闭馆的线上虚拟展馆,学生可通过计算机端或移动端进行全景浏览,配合人工智能语音导览完成对红色历史的初步认知。在实体场馆则聚焦深度体验,利用实物展品、场景复原等营造沉浸式氛围,针对虚拟浏览中高频关注的历史细节,设计专题展览与互动装置。在社会实践环节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理论宣讲等方式传播弘扬红色文化,从而进一步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第二,高校需建立跨平台数据互通机制。高校可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整合学生在虚拟空间的浏览时长、互动频次等行为数据,现实场域的课堂参与度、场馆参观反馈等认知数据以及社会实践中的任务完成度、群众评价等成效数据,形成动态化的育人效果评估模型。这种系统整合突破了虚拟空间的认知碎片化与现实场域的体验表层化局限。
(三)完善“理论素养+技术能力+协同创新”三维提升的主体培育体系
第一,高校育人主体需通过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的双向互动提升数字技术的育人能力。高校可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数字技术伦理”专题课程、原著研读、案例分析等形式,使育人主体树立技术为育人服务的理念,明确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边界,强化用技术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意识。同时,高校可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数字叙事工作坊,邀请技术专家与思政课教师联合授课,使教师掌握基本数字运用技能,指导教师在实践中理解技术语言与政治话语的融合逻辑。第二,需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可与科技企业共建红色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邀请工程师参与红色VR课程开发,使技术逻辑服务于价值表达,引入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的理论专家,担任数字内容审核顾问,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立场。
[课题项目:2024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逻辑理路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AH052755);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新儒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种批判的考察”(项目编号:2023AH02038)]
(曾梦晴,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