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来自电子工程学院的刘睿遥,很荣幸能在"我的大学,你的未来——给留守儿童的一封视觉信"活动中贡献一份力量。
当我在校园漫步取景时,我一直都在思考:那些山区里的留守儿童,他们所认为的大学是什么?他们对未来校园生活所期盼的是什么:是图书馆浓厚的书籍气息,是教室孜孜不倦的氛围,是操场青春的活力,还是寝室里朋友的欢声笑语?
慢慢的,我发现我曾视作寻常的朝阳,与草植相呼应,也能如此熠熠生辉;平凡的小桥,在树荫草衬托下,却也正是曲径通幽;匆匆路过的银杏大道,夏秋交际,也能有金黄的瀑布 。这些我曾习以为常的景观,静心观察,却也如此美丽。这些看似 “多余” 的细节,无关精致与否,能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学是一个存在于现实当中的学府,它美如画卷却不如传说那样高不可攀,它活力四射却仍在传道解惑。
活动进行着,百余张校园照片在屏幕上静静陈列 —— 清晨图书馆前沾着露珠的银杏,课堂上笔尖划过纸页的瞬间,实验室里整齐排列的器件,晚自习后教学楼透出的灯火。这些或许算不上专业的摄影作品,都承载着一份简单而坚定的初心:把大学校园里的鲜活日常,变成远方留守儿童眼中 “看得见的未来”。
常有人问:“不过是些校园照片,真的能帮到孩子们吗?” 答案藏在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里。曾有乡村教师分享,孩子们总爱追问 “大学的教室有多大”“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他们对未知的校园充满向往,却苦于没有具体的画面可以想象。对留守儿童而言,这些照片从不是 “好看的图片”,而是对 “未来生活” 的具象勾勒。他们或许从未见过图书馆里排满书架的书籍,未感受过课间操时操场的喧闹,未想象过实验室里能做 “神奇实验” 的器材 —— 而镜头捕捉的这些细节,正悄然搭建起一座 “视觉桥梁”,把 “努力读书” 这个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可向往的画面。就像活动主题 “我的大学,你的未来” 所传递的,人们传递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 “可能性”:告诉孩子们,向往的生活真实存在,只要往前走,就能抵达。
有人说,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我的大学,你的未来给留守儿童的一封视觉信”这场活动,正是在用校园风景点燃孩子们心中 “向往” 的火种。庆幸的是,许多人成为其中一员,以镜头为桥,让校园的阳光照亮孩子们的路。未来,“风景的传递者” 会继续前行,也盼着更多 “桥梁” 被搭建,让每个孩子都能透过不同 “窗口”,看见更广阔、更温暖的世界,知晓:远方有人爱着你,未来值得你努力。
这场活动,也让我了解了 “公益” 的温度。它从来不止于物质帮扶,更在于精神陪伴与视野拓展。留守儿童因成长环境限制,在 “看见世界” 的路上往往走得慢些,而我能做的,便是把优质教育资源的 “侧影” 送到他们面前 —— 不用生硬说教,不必刻意灌输,只用最柔软的方式传递:“你没见过的世界很美好,你向往的生活值得期待,你值得拥有更远的未来。”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