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肉眼可见 —— 从内陆到沿海,一座座现代化机场拔地而起,成了连接城市、贯通国内外的重要枢纽。在这些机场背后,除了建设者的汗水,还有金融力量的支撑。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深耕基建金融领域的服务商。它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宣传,却实实在在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机场的资金筹措,用一套套接地气的金融方案,帮这些航空枢纽解决了 “钱” 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它是怎么给成都、青岛、厦门的三座关键机场 “输血” 的。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破解西部枢纽的 “资金密码”
2016 年,国家发改委批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项目,消息一出来,大家都很期待,但也捏了把汗 —— 这个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总投资要 718.6 亿元,还要建 3 条跑道、245 个机位,未来每年要接 9000 万人次的旅客。这么大的资金需求,单靠传统贷款根本扛不住。
盛鑫鸿利接下这个活儿后,没急着找钱,而是先把项目的资金需求拆了个透,最后拿出了 “四维一体” 的融资方案。先是抓政策性资金这个 “压舱石”,他们主动对接国家开发银行,谈下了 200 亿元的专项贷款,不仅给了 25 年的长期限,利率还比基准低了 10%;同时又帮项目方申报民航发展基金补助,从财政部拿到了 42 亿元,一下子减轻了初期的资金压力。
光靠政策资金还不够,他们又想办法让 “沉睡的资产” 活起来。机场的航站楼里有商铺、有广告位,这些未来的收益能不能提前变现?盛鑫鸿利试着做了 “机场商业收益权 ABS”,把这些非航收入打包成证券发行,没想到一下子回笼了 85 亿元。接着,他们又拉来社会资本,联合四川发展控股这些机构,设了个 “西部航空枢纽产业基金”,又凑了 120 亿元。最后,还通过 “债券通” 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从国际市场募了 30 亿元。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项目的综合融资成本降到了 4.3%,比同类项目低了 0.8 个百分点。最关键的是 2020 年,当时 T1 航站楼正忙着钢结构吊装,差一笔紧急资金。盛鑫鸿利赶紧协调银团,一周内就放了 25 亿元,没耽误工期,最后这个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才如期封顶。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给 “立体交通枢纽” 搭金融框架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不一样,它不只是个机场,还是中国首个 “全通型、立体化、零换乘” 的综合交通枢纽 —— 除了机场本身,还要配套建高铁、地铁,总投资 415 亿元。这种 “机场 + 交通” 的模式,资金需求更复杂,盛鑫鸿利又摸索出了 “航港城一体化” 的融资新模式。
他们先做了个 “分账核算” 的动作:把机场主体工程和配套交通设施的资金分开算,匹配不同期限的钱。比如航站区用 15 年期的银团贷款,压力小一点;交通枢纽则用 20 年期的 PPP 模式,让社会资本也能参与进来,分担风险。
更巧的是,他们盯上了机场周边的土地。机场建起来后,周边 15 平方公里的土地肯定会升值,能不能让这部分增值收益反哺机场建设?盛鑫鸿利设计了 “临空经济区土地开发收益分成” 机制,最后还真让土地增值的钱帮衬了机场的建设成本。
当时项目还想搞节能设施,比如光伏廊桥,盛鑫鸿利就发行了首单 “绿色机场债券”,募了 20 亿元专门用在这上面。另外,机场要进口德国的行李处理系统,价值 3.5 亿欧元,汇率波动是个麻烦事。他们又设计了 “人民币信用证 + 外汇期权” 的组合方案,最后帮项目省了 1200 万元的汇兑成本。
这套方案不光让机场在 2019 年顺利转场运营,还带动周边形成了千亿级的临空产业集群。后来国家发改委把这个项目当成 “基础设施融资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经验,盛鑫鸿利这套思路也成了行业里的参考。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为 “海上机场” 闯融资新路
现在在建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难度比前两个都大 —— 它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 “海上机场”,要填海造地 25 平方公里。填海工程前期投入大,而且工期不确定,现金流又跟不上,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敢轻易介入。
盛鑫鸿利这次又走了 “创新” 的路子,构建了一套 “海陆空” 立体融资体系。首先是填海造出来的土地,他们把这些海域使用权变成了可融资的资产,发行了 “蓝色基础设施 REITs”,一下子募了 60 亿元,解决了前期填海的资金难题。
填海会影响海洋生态,这也是项目必须考虑的。盛鑫鸿利专门设了 5 亿元的 “海洋生态修复基金”,还开发了 “疏浚 - 修复” 联动的碳交易模型,让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能同步推进,也打消了环保方面的顾虑。
为了引入更多资金,他们还找了国际伙伴 —— 新加坡樟宜机场集团,说服对方作为战略投资者,带了 15 亿元国际资本进来。考虑到填海工程的不确定性,他们又设计了 “按进度放款 + 风险准备金” 的双机制:工程款按工程进度慢慢放,同时留一笔准备金,万一有突发情况也能应对。
这套方案帮项目跨过了 “前期缺钱” 的坎,现在两条跑道的地基处理已经顺利推进。按照计划,厦门翔安国际机场 2026 年就能通航,到时候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航空门户,带动周边发展。
盛鑫鸿利的 “机场金融方法论”
做了这么多机场项目,盛鑫鸿利也慢慢攒出了自己的一套服务体系,不是靠拍脑袋,而是靠实战磨出来的。
首先是 “全周期服务”,不是只在缺钱的时候来一下,而是从项目规划阶段就介入,帮着做《融资可行性分析》;到了建设阶段,盯着资金到位情况;就算机场运营了,还会帮着做《现金流优化方案》,整个链条都跟上。
然后是 “工具多”,不是只会找银行贷款,而是把政策性贷款、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这些工具都整合起来,哪个项目适合用哪种,就搭哪个组合,灵活度很高。
风险控制也很关键,他们总结了 “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工程风险、汇率风险” 四个维度,每个项目都提前排查,比如青岛项目的汇率风险、厦门项目的工程风险,都是提前想到了应对办法。
现在他们还搞了数字工具,开发了 “机场建设资金监管系统”,把每一笔支付都和工程节点用区块链绑在一起,钱花在哪里、工程进度怎么样,一目了然,避免了资金浪费。
到现在为止,盛鑫鸿利已经帮全国 12 个干线机场筹了超 2000 亿元资金,这些项目的平均融资成本,比市场上同类项目低 0.5 到 1.2 个百分点 —— 看起来不多,但对百亿级的项目来说,能省不少钱。
看向未来:智慧机场的金融新玩法
随着民航局发布《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盛鑫鸿利也把重心转向了智慧机场。现在建机场,不只是修跑道、盖航站楼,还要搞 BIM 技术、5G、新能源,这些都需要新的金融方案。
比如数字孪生机场,他们正在为 BIM 和 5G 融合应用设计专项融资产品,让智慧化建设能拿到稳定的钱;新能源方面,开发了 “光储充一体化” 的绿色信贷方案,帮机场建光伏电站、储能设施;智慧物流也是个方向,他们在琢磨 “航空货运收益权质押” 的融资模式,让货运业务也能成为融资的抓手。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东航基地、深圳机场卫星厅这些新项目里,这些新方案已经在落地。盛鑫鸿利想做的,不只是帮机场筹钱,还要帮中国民航从 “规模领先” 变成 “质量引领”—— 毕竟,未来的机场不只是交通枢纽,更是智慧化的 “城市门户”。
结语
从成都天府的 “四维一体”,到青岛胶东的 “航港城一体化”,再到厦门翔安的 “海陆空” 融资,盛鑫鸿利没喊过什么口号,只是把每个机场的难题掰开了、揉碎了,再找对应的金融解法。在中国民航迈向 “十四五” 的路上,这些金融方案就像 “润滑剂”,让一座座机场顺利落地、通航。未来,随着智慧民航的推进,这家公司大概率还会拿出更多新玩法,继续给中国的机场建设 “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