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孩子频繁眨眼睛、清嗓子,是不是得了抽动症?”“听说得了这个病不能吃鸡蛋、鱼虾这些发物,真的吗?”“孩子每天吵着玩平板,会不会加重病情啊?”
在儿科门诊,关于儿童抽动症的疑问让很多家长犯难。看着孩子不受控制地挤眉弄眼、摇头耸肩,家长们既心疼又焦虑,各种偏方和禁忌说法更是让他们无所适从。那么,孩子得了抽动症,真的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玩吗?

田田(化名)是三年级学生,去年9月,妈妈李女士发现他总是频繁眨眼,起初以为是看电视太久眼睛疲劳,便严格控制他的屏幕时间,可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新增了清嗓子、歪头的动作。在学校,同学的异样眼光让田田变得越来越内向,成绩也直线下滑。
辗转来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后,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姚陈代主任经详细检查,田田被确诊为“儿童抽动障碍”。问诊时李女士的一句话引起了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姚陈代主任注意:“这一个月我们把鸡蛋、海鲜、羊肉全停了,就怕‘发物’加重病情,可孩子总说饿,免疫力也差了,还感冒了两次。”
针对田田的情况,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姚陈代主任制定了“药物干预+行为引导+科学饮食”的综合康复方案。首先纠正了过度忌口的误区,建议恢复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只暂时规避明确引起不适的芒果。同时指导家长用“忽视法”应对抽动症状,避免过度关注强化行为,每天安排1小时户外运动替代电子产品时间。经过1个多月的系统干预,田田的抽动症状慢慢消失,上课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了。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见于4-12岁儿童,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比如眨眼、皱眉、清嗓子、耸肩、踢腿等,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问题。关于家长最关心的几个问题,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误区一:抽动症必须严格忌口,鸡蛋、发物都不能吃?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目前没有权威研究证明鸡蛋、羊肉、海鲜等常规食物会直接导致抽动症或加重症状,盲目忌口反而会导致孩子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甚至可能因饥饿、营养失衡间接加重症状。

正确的做法是:不盲目忌口,注重饮食均衡。可以记录“饮食日记”,详细记录孩子吃的食物和抽动症状变化,若发现某类食物(如部分孩子对辛辣、含咖啡因的食物敏感)确实会诱发或加重症状,可暂时规避;对明确过敏的食物必须规避;其余食物正常摄入,保证蛋、奶、肉、蔬菜、水果的均衡搭配。
误区二:电子产品会直接导致抽动症,必须完全禁止?
电子产品本身不会直接引发抽动症,但长期过度使用确实会成为诱发或加重因素。一方面,屏幕蓝光刺激、画面快速切换会导致孩子视觉疲劳、神经兴奋,增加抽动频率;另一方面,过度沉迷电子产品会减少户外运动和社交互动,影响情绪调节能力,间接加重症状。

正确的做法是:合理管控,而非完全禁止。根据年龄设定使用时间,6-12岁儿童每天累计不超过1.5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选择益智类、画面舒缓的内容,避免暴力、刺激的动画或游戏;使用电子产品后及时休息,做眼保健操或远眺放松;用户外运动、亲子游戏、绘本阅读等替代部分屏幕时间,丰富孩子的娱乐方式。

误区三:抽动症会自愈,不用治疗?
部分轻症患儿确实可能在青春期自行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如果抽动症状频繁出现,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状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症状迁延至成年,甚至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早发现、早干预,综合治疗。一旦发现孩子有反复的不自主抽动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儿童神经科或康复科就诊;治疗以综合干预为主,轻症可通过行为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改善,中重度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指责孩子的抽动行为,以免增加心理压力,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姚陈代主任提醒:儿童抽动症并非“不治之症”,科学干预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家长需警惕盲目忌口、过度管控等误区,避免因错误护理加重孩子负担。日常要保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充足运动,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若孩子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影响学习生活,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切勿轻信偏方延误治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