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甜
作为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我总觉得 “社会责任” 是课本里遥远的词汇,直到上个月我跟着志愿者团队,参加公益活动,给留守儿童学校捐赠书籍,我才真正触摸到这个词的温度。
加入这个活动后,我寻找到了很多短片,但是其中一个短片画面,令我印象深刻。城郊阳光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后坐在石阶上,有的捧着翻卷页的旧书,有的对着远方发呆,老师轻声说:“他们中很多人半年没见过父母,连‘视频通话’都是奢侈。” 看着屏幕里沉默的孩子,我攥紧了笔 —— 原来还有这么多人没听见他们的声音。我们团队的分工很明确,我和其他同学们一起寻找镜头,撰写宣传文案。
写文案时,我反复修改了五遍。起初只想罗列 “留守儿童需要关爱” 的口号,可想起短片里那个抱着旧玩偶的小男孩,我突然改了思路:不如用真实故事打动人。于是我埋在志愿者们收集的资料中,疯狂书写。在文案末尾,我加上了留守儿童们的 “心愿清单” 和公益联系方式,发布前特意配上萌萌画的 “全家福” 插画 —— 画里的爸爸妈妈,脸是用圆圈代替的。
让我意外的是,文案发布当天阅读量就破了千。有同学和家长留言 “想给孩子们寄文具”,还有学校联系我们,说要捐一批新书桌。更惊喜的是,我们的活动,在校园超话里被同学们转发,不少人私信问 “怎么加入宣传团队”。记得有天晚上,我看到一条来自外地的留言:“我也是留守儿童,当年要是有人关注,就不会那么孤单了,谢谢你们在做这件事。”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敲键盘的手有了重量 —— 原来我们的文字,真的能成为连接社会与孩子们的桥梁。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大学生的担当不止在课堂里,更在力所能及的行动中。或许我们捐出的只是几本书,但传递的是一份牵挂,一份希望。未来,我想继续做 “传声筒”,让更多人听见留守儿童的心声,让这份关注,变成照亮他们童年的光。

责任编辑:kj015